2000年,中原大地走出了一位年仅14岁的高考满分天才,她以耀眼成绩考入清华,毕业后获得公派赴美深造的机会。然而当学成之时,这位天之骄子却坦言:"美国的科研土壤更利于我的发展,目前没有回国的打算。" 【消息源自:《新乡一中少年班教育实验报告》1999年河南省教育厅档案;《从神童到科学家:何碧玉的成长轨迹》2021年《人物》杂志专访;华盛顿大学神经科学系官网公布的科研团队资料】 1999年7月,新乡市一中的操场上挤满了记者,摄像机镜头齐刷刷对准那个穿蓝色连衣裙的瘦小女孩。当何碧玉接过高考成绩单时,闪光灯亮得让她眯起了眼睛。"750分!"现场不知谁喊了一嗓子,这个数字像颗炸弹似的在人群中炸开。班主任李教授攥着皱巴巴的手帕,想起三年前这丫头刚进少年班时,还在课间偷偷看《美少女战士》漫画的样子。 少年班的实验室里总飘着股怪味,那是他们用废旧冰箱改装的"分子生物学角"传来的甲醛味。何碧玉正踮脚够架子最上层的离心管,身后突然传来带笑的声音:"小何同学,你确定要跳过高二直接学大学教材?"认知心理学专家张教授抱着胳膊靠在门框上,白大褂口袋里还插着半块没吃完的葱油饼。"张老师,"小姑娘转身时试管碰得叮当响,"昨天做的线粒体实验,结果和普林斯顿公开课里的数据差2.7%,我想知道是咱们离心机转速不够,还是他们算错了。" 这种对话在1998年经常上演。少年班三十平米的活动室里,贴着何碧玉手绘的"知识蜘蛛网"——用红色水彩笔把物理公式和古诗意象连成放射状图案。当普通初中生在背《岳阳楼记》时,她已经在笔记本上推算:"范仲淹写'浊浪排空'时的流体力学模型......"同班的王小川后来回忆:"有天她突然问我,如果给杜甫的'星垂平野阔'配上黎曼几何,会不会更好理解宇宙膨胀理论?" 2000年清华园的迎新横幅还挂着,生物系主任就带着何碧玉闯进了研究生实验室。"这台PCR仪归你用,"老头儿敲敲贴满胶布的机器,"不过得等晚上十点以后,白天硕士生要排队。"何碧玉蹲下来检查设备标签——1992年产的二手货,比她年纪还大。那年冬天,她裹着军大衣在实验室通宵,发现恒温箱温度波动会导致DNA降解,这个发现后来成了她第一篇SCI论文的起点。 转折发生在2003年波士顿的学术会议上。当何碧玉用带着河南口音的英语讲解海马体突触机制时,前排的诺贝尔奖得主格林加德突然举手:"孩子,你实验室用的电镜型号是多少?"听到"清华1998年进口的日立H-800"这个答案,老教授摘下眼镜擦了擦:"我在纽约大学的设备间,有台闲置的场发射电镜。"三个月后,何碧玉收到华盛顿大学的录取通知时,发现附件里特意注明:"本校神经科学系刚更新FEI Titan Krios冷冻电镜,分辨率0.22纳米。" 2004年的中科院办公室,引进人才计划负责人老陈把茶杯往桌上重重一放:"小何,国家在你身上投入的教育成本超过两百万,现在你说要去美国?""陈老师,"何碧玉翻着项目申请书,"如果留在国内,我申请的电镜配套制样设备要等三年才能立项。"她顿了顿,"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等不起。"窗外蝉鸣刺耳,老陈看着这个二十岁姑娘整理的《中美神经科学实验室对比表》,最终在审批表上签了"同意"二字。 2015年BRAIN计划启动时,何碧玉团队那台价值四百万美元的光片显微镜正在做小鼠全脑成像。助手小张盯着屏幕上闪烁的神经元突触,突然嘀咕:"何老师,这设备够买咱们当年新乡一中整个少年班的器材吧?"何碧玉没抬头,手指飞快调整着参数:"1999年我们做电泳,用的是改装的电饭煲温控器。"她突然笑起来,"对了,记得给李教授寄最新实验数据,他退休前总念叨要看到我们自己的冷冻电镜。" 2020年武汉疫情最严重时,何碧玉组织的二十吨实验防护物资从西雅图起飞。但当中科院再次发出人才引进邀请时,视频会议里的她依然摇头:"现在回来,我团队里五个正在进行的阿尔茨海默症靶点研究都会中断。"她身后的实验室墙上,挂着当年新乡一中少年班的毕业合照,照片里那个蓝裙子女孩的笑容,和现在操控着千万美元级设备的科学家重叠在一起。国内某论坛的争论帖下,有条评论被顶到最高:"我们失去一个满分考生,但人类多了个攻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希望。"
我真的快愁死了!儿子高中选的是理科,高考成绩还可以,被一所211计算机专业录取,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