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74军副军长余程万在香港意外遇害,女儿在收拾余程万的遗物时,在他日记本上看到有这样的一段话:“我生平最感谢的人就是张恨水了,他帮了我两件大事! 这位曾经叱咤抗日战场、亲历常德保卫战的将军,为何感恩一位文人至此? 背后,是一段被尘封的悲壮往事。 1943年,常德保卫战打响,常德是湖南西部的战略要地,倘若失守,湘西门户将开,整个中南战局将受重创。 蒋介石当时向美英盟国信誓旦旦保证:“常德不会失守。” 此役的防守重任落在余程万与他所部第57师头上,兵力不足8000人,而日军动用了三个师团、数万精锐,形成三面合围之势。 面对如此压力,余程万深知城破不可避免,他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制定了“先突围,再反击”的战术。 他带领精锐部队趁夜突围而出,避开正面围堵,随后调动后方援军,从外围组织反扑,与友军里应外合,将城中日军一举围歼,成功夺回常德。 这场突围与反击,是一次极其大胆的军事冒险,战果斐然,却也引来最高当局的不满。 蒋介石的恼怒并非出于军事层面,而是“面子”,在国际场合,他信誓旦旦地“担保”常德不会失守,结果余程万一开始便选择弃城突围,这无异于打了他的脸。 虽然常德最终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战局稳住了,但“城曾失守”已成事实。 他不仅被盟国耻笑,国内舆论也暗流涌动,于是,蒋将责任归于前线指挥不力,而余程万,则成为替罪羊。 他没有给蒋介石一记耳光,但其军事决策本身,就是对蒋“军事判断”的直接打脸。 在战后并未受到表彰,反而被撤职、停任,短暂软禁。 彼时,许多将士尸骨未寒,忠魂犹在,百姓却不知真相,余程万愤懑至极,却一度无能为力。 出狱后,余程万辗转南京,带着一箱资料找到他著名通俗小说家张恨水。 张恨水虽以都市题材闻名,却始终关心国家命运,对抗战题材尤为关注。 余程万将常德之战的真实经过、部队伤亡名单、士兵遗信原件一一呈上。 他语气平静,却字字带血,张恨水听后,久久无言,终于点头:“我会写,不为你,为那几千死去的兄弟。” 很快,张恨水动笔创作《虎贲万岁》,这本书以小说形式重现常德保卫战中士兵的英勇与惨烈,将57师的战斗精神、突围战术、援军配合等写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回避“弃城”的决定,反而还原了那是生存与胜利的唯一可能。 小说出版后,广泛流传,民众才第一次了解到常德保卫战的真实面貌。 原本无人提及的“突围反击”,被重新认定为军事奇迹;而原本沉寂的57师,也因《虎贲万岁》而名留青史。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派人劝余程万赴台“共谋大业”。 余程万本已答应,但中途抵达香港后,却迟迟未再启程。 他对国民党内斗与猜忌深感厌倦,他知道,在台湾,仍可能会被清算。 所以他选择留在香港,并依托旧有政商关系,从事地产与航运生意,短短数年积累了巨额财富。 可是富贵之下,并非太平。 1955年,余程万在寓所中被人杀害,警方勘察现场后,锁定凶手为小混混陈某,此人曾在余家打短工,熟悉其生活规律。 陈某在口供中承认,早知余将军“家有巨财”,趁夜入室行劫,却在翻箱倒柜时被撞见,这才痛下杀手。 余程万虽身有护身术底子,但年近六旬、孤身一人,终究敌不过利刃之快。 港岛报纸对此事多有报道,但因其身份特殊,舆论多显谨慎,而知情者皆痛呼:将军死于小人之手,岂非国之不幸! 张恨水为余程万洗雪一役之冤,挽回一军之名,又以一封书信,救他避祸于动荡。 而余程万,以血肉之躯保卫国土,虽最终客死异乡,仍以清白与信义自许。 两人虽身处不同领域,却以忠诚、正义与清醒彼此铭记。 参考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黄埔军校同学录》记载、张恨水《虎贲万岁》创作手记、香港警务处1955年屏山劫案调查报告、余莎莉1978年接受《南国电影》采访实录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6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