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机会,我建议所有人都应该来一趟三峡。
三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个代表。
在古代,三峡是险滩,无数船夫、纤夫、游客在这里殒命。这才有了当地的渔歌号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但是三峡也是巴蜀沟通江南的必经之地,从巴蜀乘船向东,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里还是战略要道,要“据险为浮桥,横江绝水路。”
三峡不仅仅是一座江河峡谷,不仅仅是风景名胜区,它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长江的通航,影响了川渝地区和荆楚吴越的沟通交流。
早在1919年,孙逸仙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要在三峡地区修建大坝;
1932年,国府派出考察队考察三峡区域水力发电情况,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对三峡水力资源进行的勘测;
1944/46年,修建了胡佛坝的修坝狂人美国人萨凡奇两次来三峡考察,认为三峡修坝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长江提上了国家计划。
1953年,教员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
“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
从1955年开始,三峡工程进入勘探和讨论阶段;
1956年,教员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但是进入60年代,中苏交恶,苏联撤回专家,国家也陷入困难阶段,三峡工程的讨论暂停,为了解决华中电力缺口,国家先修三峡总体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
一直到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现在的三峡工程囊括了防洪、航运、发电、补水、生态、种植等十多种功能。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供电范围远至江苏、广东、上海等10省市,是足以留给后代的千年工程。[心][心][心]万千气象看荆楚宜见钟情新动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