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把陈平叫到床前,低声吩咐他一件事:想办法把樊哙杀了,陈平一听,脸色变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5-15 12:33:49

刘邦临死前,把陈平叫到床前,低声吩咐他一件事:想办法把樊哙杀了,陈平一听,脸色变了,他不是因为害怕杀人,而是知道,这一刀砍下去,不止砍的是樊哙,也可能是他自己。 这时候的西汉,局势很复杂,刘邦重病不起,太子刘盈年纪小,根基浅,戚夫人一直想扶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上位,吕后自然不会答应,两派争斗已成明火。 偏偏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又掌兵权,成了关键人物,刘邦病重期间,听说樊哙想在他死后动手对付戚夫人母子,就起了杀心,他不放心这个老战友了。 樊哙不是一般人,当年刘邦起兵,他就是头号猛将,一路冲杀立下不少大功,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成了皇亲国戚。 他有兵有人,根基很深,刘邦不是不知道,但他更清楚,大汉的江山不能落到外戚手里,他想削弱吕家,就得先动樊哙。 问题是,他不能自己动手,他病得起不了床,只能靠陈平这个老成谋士来办。 陈平原是魏人,出身不好,但靠着几次关键时刻的选择,一步步爬到丞相的位置。 刘邦信他,给他足够的权力,这次,他就想用陈平的刀,来砍樊哙这颗头。 陈平听了命令,心里其实很明白,刘邦不是想让他简单杀个人,而是想借他的手,把吕后的力量削一刀,同时警告其他功臣:谁敢越界,就算你是皇亲,也得掉脑袋,可问题是,陈平不想成为那个执行的人。 陈平没动手,他把樊哙抓了,但没杀,他说:“你要杀的,不是他,是我。”这话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你让我杀他,等于让我给吕家递刀子;二是杀了他,吕后一定找我算账,到时候我才是第一个倒霉的。 他没有把这件事闹大,而是押着樊哙回了长安,交给刘邦自己来处理。 这个做法很巧妙,一方面他没有违抗皇命,做到了形式上的执行;另一方面,他也没真的动手,给自己留了后路。 史书里说得很清楚:“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意思是,我送到你跟前,你想杀就自己来。 刘邦确实想杀樊哙,但他也清楚,真动手,要承担的后果不少。 吕后不是软柿子,一旦失去樊哙这张牌,就会彻底和太子刘盈拉开距离,等他死后,大局难保,他犹豫了,没下最后的命令。 吕后听说后,火冒三丈,她立刻出面保樊哙,把人救了出来,樊哙虽然没事,但从那之后再也不敢碰权柄,彻底退居二线,传说他晚年专心教后代习武,远离朝堂,不问政事。 陈平也因为这件事,变得更谨慎了,他知道自己站在风口浪尖上,稍有不慎,就会被两头夹击。 但也正因为这件事,他赢得了吕后的信任,后来在汉惠帝时期,他被任命为郎中令,成了朝中说话算数的大臣。 这事的背后,其实是刘邦临终前的一场大棋,他看得很远,知道自己死后,权力一定会动荡。 他不能让吕后一家独大,也不能让功臣们心怀不轨,他需要在生前布好局,把关键人物一个个安放妥当。 所以他才给陈平这道命令,不是非杀不可,而是要看陈平怎么处理。 如果陈平傻傻地照做,那就死定了,如果他能懂其中的意思,巧妙应对,那才是他真正想留下的人。 这也是刘邦的老套路,他曾经对周勃说过:“安刘氏者必勃也。”他知道,像周勃、陈平这样既有能力又不贪权的人,才是太子未来的靠山。 所以他要借这件事试探他们,看他们有没有担当,有没有脑子。 周勃当时已经掌握军权,也没有贸然行动,他和陈平私下里达成了默契,要在刘邦死后保太子稳住局势。 这次事件之后,两人逐步建立起信任,后来成为诛吕政变的核心人物。 樊哙虽然没死,但这次事件让他的政治生命彻底终结。 吕后也从那之后开始对他有了防备。她放他出来,但不再让他插手政事。樊哙识趣,没再反抗。 陈平的判断是对的。如果他照做,吕后肯定会在刘邦死后报复。历史上不少例子,都是因为一时冲动,结果家破人亡。 陈平选择不动刀,既给刘邦一个交代,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整个事件,其实是西汉初年宫廷斗争的一个缩影。 表面看是一桩谋杀未遂,背后却是权力交接的试探与算计。 刘邦的政治手腕,陈平的生存智慧,樊哙的命运转折,都在这一幕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1959.

0 阅读:182

猜你喜欢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