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阎锡山等14人,乘坐的飞机,遇寒流无法上升,陈立夫劝阎锡山:“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5-15 13:41:07

1949年12月,阎锡山等14人,乘坐的飞机,遇寒流无法上升,陈立夫劝阎锡山:“你的十几箱金条,超载了,飞机需减重。”谁知,阎锡山的做法,让陈立夫非常恼火。最终,他只能在不通电的荒郊终老。

一架美制DC-3型飞机停在跑道上,发动机轰鸣,机舱里坐着14个人,个个面色凝重。领头的是阎锡山,国民党"行政院长",曾经的山西王。

太原失守了,阎锡山的老巢没了。

他从太原逃到南京,又从南京逃到上海,现在要从成都逃到台湾,解放军的炮声已经能听见了。

蒋介石不放心阎锡山,派了陈立夫同行,名为护送,实为监视。

临行前,蒋介石单独见了陈立夫,授权他"必要时可采取非常手段"。

飞机起飞了,爬升到两千米时,突然剧烈颠簸,机翼开始结冰,越来越厚。

飞行员满头大汗,拼命拉操纵杆,没用,飞机像一块铁疙瘩,直往下掉。

"降落!紧急降落!"

飞机歪歪扭扭地降回凤凰山机场,死里逃生的乘客们瘫在座位上,喘着粗气。

飞行员检查完飞机,脸色铁青。

他找到阎锡山:"飞机超载了,必须减重,否则飞不过寒流。"

陈立夫皱眉:"超载?我们就14个人。"

飞行员指了指货舱:"问题不是人,是那些箱子。"

货舱里,整整齐齐摆着几十个木箱。每个箱子都很沉,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陈立夫打开一个箱子。金光闪闪。全是金条。

他又打开第二个、第三个。都是金条。几十箱金条,重量惊人。

陈立夫脸色变了。他转向阎锡山:"院长,这是什么?"

阎锡山不说话,"飞机飞不起来,您还要带着这些金条?"陈立夫声音提高了,阎锡山终于开口:"这是我在山西的积蓄。"

"积蓄?"陈立夫冷笑,"您的积蓄能要了我们的命!"

机场外,枪声越来越近。解放军随时可能攻进来。

陈立夫急了:"要么扔掉金条,要么减少人员。您选一个。"

阎锡山看着那些金条,眼神复杂。

这是他经营山西三十多年的家底。,没了这些,到台湾怎么活?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陈立夫步步紧逼。

沉默。漫长的沉默。

阎锡山终于做出了选择,指着几个随从:"你们留下。"那几个人面如死灰,留下就是等死。但他们不敢违抗。

"金条呢?"陈立夫问。

"一箱都不能少。"阎锡山斩钉截铁。

陈立夫气得直哆嗦。但时间不等人。飞机必须马上起飞。

发动机再次轰鸣。这次,飞机艰难地爬升,终于突破了寒流。

机舱里一片死寂,朱家骅等人都不说话,他们都看见了阎锡山的选择。

陈立夫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在想着怎么向蒋介石汇报。

飞机在台北松山机场降落,阎锡山的金条,被一箱箱搬下来。

第二天,陈立夫就去见了蒋介石。

他详细汇报了凤凰山机场的一幕,特别强调了阎锡山宁可抛弃随从,也要保住金条。

蒋介石听完,脸色阴沉。从这一刻起,他对阎锡山彻底失去了信任。

阎锡山被安排了个"总统府资政"的虚职。听起来很响亮,实际上什么权力都没有。

他带来的金条,本想用来保障晚年生活,但很快就发现,在台湾,没有蒋介石的信任,金条也只是废铁。

有同僚知道他有金条,上门敲诈。

威胁要向蒋介石,揭发他在山西,搜刮民脂民膏的事,阎锡山只能忍痛拿出金条打发。

1950年,阎锡山搬到台北郊外的菁山。

那里荒凉偏僻,连水电都不通,住在简陋的木板房里,取名"菁山草庐"。

昔日的山西王,现在每天的伙食就是馒头青菜,想吃顿肉,还要掂量掂量。

金条一根根地减少,有的用来应付敲诈,有的用来维持生活,但更多的时候,这些金条就静静地躺在箱子里,提醒着他当年的选择。

阎锡山变得沉默寡言,白天写写回忆录,晚上听听京剧。

偶尔有老部下来看他,聊几句就送客。

1960年5月,阎锡山心脏病发作,弥留之际,他想起了那个寒冷的冬天,想起了凤凰山机场,想起了那些被留下的随从。

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

5月23日,阎锡山去世,享年77岁。葬礼很简单,只有几个亲信送行。

那些金条,最后也没能,给他带来想要的安全感。

历史的嘲讽在于,一个人越是想抓住什么,往往越是什么都抓不住。

阎锡山抓住了金条,却失去了人心,失去了尊严,也失去了晚年的安宁。

凤凰山机场的那个选择,注定了他余生的悲剧。

0 阅读:460

猜你喜欢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