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铜胎掐丝珐琅葡萄纹冲天耳炉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于元朝传入中国。最初

东园雅集 2025-05-16 10:10:27

元末明初 铜胎掐丝珐琅葡萄纹冲天耳炉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于元朝传入中国。最初或许是伴随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而来,元末吴渊颖曾写过一首咏大食珐琅瓶的诗:“西南有大食,国自波斯传,……素瓶一二尺,金碧璨相鲜,晶莹龙宫献,错落鬼斧镌。”

此炉造型小巧别致,掐丝精细,花纹流畅。炉体为铸胎成型,视觉效果厚实,手感较沉。器形原为鬲式下承三个乳丁足,其鎏金双龙耳及象型足皆为明代晚期宫廷后加的装饰配件。鎏金因年代久远已呈现返红的迹象,这也是一般老金会出现的色泽。主体装饰饰葡萄纹图案,藤叶自肩部向下蔓生,蜿蜒于器表,枝叶宽厚,边缘呈锯齿状,叶脉之中又以掐丝金线表现茎杆纹路,虽为装饰纹样,亦可体现叶脉波折之态。枝叶之下垂有数串紫色葡萄,葡萄果实圆熟饱满,呈现丰盛繁茂之势。炉底缠枝花卉纹样,用红、白两色菊花缀饰,亦为破典型的元代珐琅纹样。

葡萄有着『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葡萄纹在中国出现也非常早,到了唐朝已经非常的盛行,大量出现在铜镜、金银器上。元末明初时期瓷器、漆器和珐琅器亦喜欢装饰葡萄纹。此件珐琅炉题材富于生活自然气息,色彩艳丽,掐丝流畅,质地细腻洁净,特别是墨绿、紫色釉质成半透明状,釉料玻璃质感极强,且品相保存完好,珍贵难觅。

此例掐丝珐琅葡萄纹螭龙耳炉之纹样十分典型,于清宫旧藏元代珐琅中可见数例相似者,有白地、蓝地两类。如故宫博物院藏一例掐丝珐琅葡萄纹三足炉,其颈部卷云纹,葡萄纹之布局、用色,皆与本品完全一致,惟其用白色珐琅釉填地,可资为参照。

尺寸:高11cm;直径13.5cm

来源:保利厦门2025春拍《玄览—重要古董器物专场》

0 阅读:0
东园雅集

东园雅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