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维护尊严,印度国防情报局局长召集70个国家的外交官,向他们通报“胜利”战况,却没请中国和土耳其。 说是简报会,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宣传战。地点在新德里,时间是印巴冲突刚结束的第二天。场面不小,涉及的内容从布拉莫斯导弹的精确打击,到阿卡什防空系统的反制能力,再到陆海空三军的联合作战,甚至还延伸到了太空战、网络战和电子战。 主讲人用词毫不含糊,一口一个“出色表现”,直言这是一次全方位、多领域的“现代战争演示”,而印度,毫无悬念地“打赢了”。 不过这场对外宣讲的名单却耐人寻味。中国没有被邀请,土耳其虽然收到了邀请函,但只派了一名低级军官过去,结果被印度方面拒绝入场。 对外说法是,这两个国家和巴基斯坦关系太近,是主要武器供应国,不适合出现在这样的场合。 但稍微熟悉局势的人都明白,这种解释只是托词。真正的原因,是印度不希望这些“知情人”当场打脸。 毕竟中国和土耳其对巴基斯坦的军力情况了如指掌,甚至可能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冲突细节和战损数据。 如果当场提出质疑,印度精心打造的“胜利形象”很可能会土崩瓦解。 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新鲜。在信息传播发达的今天,任何冲突的真实情况几乎都无法完全封锁。 尤其是像这次印巴冲突,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谁赢谁输,很难靠一场简报会就能盖棺定论。 更别说国内外早就有不同声音在传,比如巴基斯坦公布的战果和残骸照片,再比如一些西方媒体对“阵风”战机损毁的间接确认,这些都不是靠一两场官方通报能抹去的。 而印度国内的情况也颇为复杂。一边是官方的高调宣传,宣布从5月13日开始,举国庆祝为期10天的“战争胜利纪念周”;另一边却是不断升温的质疑声。 反对党公开批评政府操弄民族主义情绪,为即将到来的选举造势。一些媒体悄悄提出疑问:如果真的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为什么行动只持续了几天? 为何没有进一步打击计划? 地面部队为何几乎未出动? 这些都成了绕不开的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对一些“非敌国”采取了相当激进的反应。 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支持巴基斯坦的阿塞拜疆,就因为“立场不正”,被印度列入“旅游禁令”名单;而长期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的土耳其,也遭到类似对待。 印媒甚至援引卫星照片,称土耳其在冲突期间曾多次向伊斯兰堡运送军备。这些操作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外敌转移”策略——用外部施压来巩固内部团结。 而在信息战层面,印度也没闲着。不仅尝试封锁中国媒体在社交平台上的账号,还指责相关报道“传播虚假信息”。 但结果是,封号没维持多久就被迫恢复。这说明,在“反击舆论战”这件事上,印度政府的手段和底气都显得有些勉强。 你不能一边宣传开放透明,一边又对外界声音进行删改和屏蔽。真正的信息战从来不是靠管控取胜的,而是靠事实。 对普通印度人来说,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到底收获了什么? 一方面,是媒体铺天盖地的“胜利叙事”;另一方面,却是看不见的代价。 几架主力战机的损失、数十亿乃至数百亿美元的经济影响,还有一名被俘虏后才被低调遣返的士兵,这些细节无法被掩盖。 更别说,印度对战争造成的整体影响几乎没有公开评估,而据一些专家估算,一场30天的冲突可能导致印度损失高达4000亿美元。 这对一个仍在追求工业化和民生改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打击。 如果说这场外交简报会想要传达的是什么,那就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们赢了。 但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真正的赢家从不需要解释太多。越是强调“我赢了”,越让人觉得底气不足。 而如果将“赢”的标准仅仅定义为国内掌声和宣传覆盖率,那这场战争也许赢得了舆论,却输掉了现实。 战争从来都不是表演,也不是营销。 印巴之间的恩怨已久,问题复杂,也许一时难解,但如果双方继续陷在“谁赢了”的争执里,而忽视了战争本身带来的创伤,那么不管赢了几次,终究还是输家。 宣传可以结束一场战斗,但不能解决冲突。 真正有分量的胜利,往往是那些不需要宣传的胜利。
为维护尊严,印度国防情报局局长召集70个国家的外交官,向他们通报“胜利”战况,却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5-16 16:18:40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