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看了他一眼:“配枪不错。”高志远闻言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5-18 02:32:30

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看了他一眼:“配枪不错。”高志远闻言,立马把手枪上交,谁知,下一刻就被抓了起来! 高志远,1900年出生在河北滦县,打小就不是一般人。15岁开始学枪法,天天苦练,20岁就成了当地有名的神射手。别人吹牛说能打中飞鸟,他真能一枪撂下来,连野兔跑那么快都逃不过他的准头。1933年,马城那边土匪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他站出来组了个保卫团,自己当队长。枪法好不说,人还机灵,带着队员把土匪收拾得服服帖帖。有一回,他听说枪贩子跟土匪勾结,专坑买枪的人,他就带着人假装交易,硬是把那帮家伙震住了,最后还收编了他们。 到了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爆发,高志远带着保卫团投身抗日,成了冀东抗日联军的总司令。他带着队伍在敌后打游击,砸日军补给线,端敌方据点,日军拿他没办法,恨得牙痒痒,可就是抓不住他。这家伙的抗日成绩单,亮眼得很。 1939年初,高志远找到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说想带队回冀东接着打鬼子。冀东那时候已经被日军占了,回去肯定凶险。萧克一听,心里犯嘀咕:这时候回去,图啥?再说,高志远要是带走人,挺进军这边兵力不就得散架了吗?更麻烦的是,有人举报说高志远跟北洋军阀吴佩孚有联系。那会儿日军正拉拢吴佩孚搞伪军,这事儿传出来,萧克没法不怀疑。再加上地下党那边也递了些证据,萧克越想越觉得不对劲,高志远会不会有投敌的心思? 4月27日,萧克下定决心试试水,找了个商量军务的理由,把高志远叫来开会。高志远去了,腰上别着把手枪。会上,萧克盯着那把枪,随口说了句:“配枪不错。”高志远以为是夸他,赶紧把手枪摘下来递过去。可他刚交枪,卫兵就冲上来把他摁住了。整个过程快得让人懵,这明显是早有准备。 高志远被抓后,冀东抗联里炸开了锅。有的将领,比如宋时轮,觉得高志远不是那种会叛变的人,想帮他说几句话。可那时候战事吃紧,大家人心惶惶,谁敢打包票?萧克这边认定高志远跟吴佩孚的事跑不了,证据看着挺硬,直接把他推上了审判台。当天,高志远就被拉到山南村一处空地执行了枪决。 临死前,高志远没喊冤,也没求饶。他看着围观的人,大声说自己一辈子都在打鬼子,没二心,只希望大家接着干,别让日寇好过。说完,枪响了,这位39岁的抗日硬汉就这么走了。 高志远一死,冀东抗联内部乱了阵脚。有些人觉得这事儿做得太草率,可军纪压着,没人敢闹大。官方给他的定性是“勾结敌方、意图叛变”,这帽子扣得死死的。战事那么紧张,谁有空细查?可后来,风平浪静了些,有人开始翻旧账。1994年,滦县的党史研究人员说,当年的证据可能不那么靠谱,投敌这事儿或许是误会。但萧克晚年还是咬定自己没错。这案子到底咋回事,至今也没个定论。 不过,高志远打鬼子的功劳,谁也抹不掉。在冀东老百姓嘴里,他还是那个枪法准、胆子大的抗日英雄。他的故事传下来,既让人敬佩,又有点心酸。 高志远这案子,真挺耐人寻味。萧克为啥这么快下手?是证据真铁板钉钉,还是战时压力太大,宁可错杀不放过?高志远要是真没投敌心思,那这冤枉可就大了。可要是真有啥猫腻,他为啥临死还喊着打鬼子?那年头,信息乱,信任脆,生死就这么一瞬间的事儿。 再想想,抗战那么苦,大家都提着脑袋干,谁不怕身边出个叛徒?萧克疑心重也能理解,毕竟带着队伍打仗,输不起。可高志远之前的战绩摆在那儿,又不像那种会叛变的人。这矛盾的地方,就让人抓心挠肝地想弄明白。历史这东西,有时候真说不清。资料里高志远的功绩写得明明白白,可那次会议后的急转直下,又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后来的研究者翻档案,有的说证据可能是拼凑的,有的说萧克判断太武断。可那时候的氛围,谁敢慢悠悠查真相?战场上,疑心重一点可能保命,犹豫一下可能全军覆没。 高志远的结局,带着点悲剧味儿。他要是没死,没准还能多干掉几个鬼子。可历史没如果,他倒下了,留下的争议却没停。冀东的抗战史里,他是抹不掉的一笔,不管是英雄还是误判的牺牲品,他的名字都刻在那儿了。 说白了,高志远这事儿挺像咱们生活中那种“误会大了”的故事。你干得好好的,突然有人怀疑你,证据还半真半假,解释的机会都没给你就判了。抗战那会儿,大家都绷着弦,萧克估计也是怕出岔子,干脆一刀切。可这刀下去,切的可能是条汉子命,也可能是自己的良心。 高志远临死那几句话,挺硬气,像是在说:“老子死得值,你们别停。”这气势,真不是装出来的。可他到底冤不冤,咱现在隔着几十年,也只能瞎猜了。

0 阅读:152
阳光少年万德努

阳光少年万德努

阳光少年万德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