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国军十二兵团组建时,陈诚推荐胡琏任司令官,白崇禧说:“胡琏只知打滑头仗,这个司令官给谁都不能给他。” 陈诚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是“土木系”的老大,手下有一帮能打的将领。他看中了胡琏,觉得这家伙作战勇猛,是个干大事的人选,想让他当第十二兵团的司令官。胡琏是黄埔四期生,跟着陈诚混了很多年,算是“土木系”的核心人物。他打仗确实有一套,号称“常胜将军”,在国民党军队里名气不小。陈诚推他上位,既是信任,也是想给自己派系加点筹码。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白崇禧,当时的国防部长,外号“小诸葛”,是个精明的主儿。他一听陈诚推荐胡琏,立马站出来反对,还甩了一句狠话:“胡琏只知打滑头仗,这个司令官给谁都不能给他。”这话可不轻,直接把胡琏贬得一文不值。白崇禧为啥这么不待见胡琏?这得从胡琏的“老底”说起。 胡琏打仗确实勇猛,但他的风格却老被人吐槽“打滑头仗”。啥意思呢?就是说他在战场上太会算计自己的得失,有时候为了保住自己的部队,不怎么顾全大局,甚至让别的部队去顶雷。这种做法在战争里是大忌,毕竟打仗靠的是整体配合,不是谁能当独行侠就行。 这事儿得提一下1948年3月的洛阳战役。当时解放军攻打洛阳,国民党守军撑不住了,白崇禧命令胡琏赶紧带兵去救场。可胡琏呢,借口说天降大雨、河水暴涨,硬是拖着不走。后来白崇禧听说,胡琏在半路上还带着部下杨伯涛跑去嵩山少林寺逛了一圈,悠哉得很。这下白崇禧火大了,觉得胡琏压根没把命令当回事,关键时刻靠不住。要是让他当了司令官,指挥这么大个兵团,谁知道会不会又“滑”起来? 陈诚这边呢,对胡琏是真心看好。他觉得胡琏打仗有经验,能豁得出去,是个带兵的好料子。况且胡琏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感情深厚,推他上位也是理所当然。可白崇禧态度这么强硬,陈诚也犯了难。蒋介石一看这俩大佬意见不合,赶紧派林蔚去上海找陈诚聊聊。林蔚在陈诚病床前劝了半天,说白崇禧反对得厉害,胡琏上位怕是压不住阵脚。陈诚想来想去,最后点了头,同意换人,推荐了黄维。 黄维是黄埔一期生,资历比胡琏老得多,早年当过第十一师师长、第十八军军长,也是“土木系”的骨干。他跟胡琏关系不浅,当年还多次向陈诚推荐过胡琏,算是有提携之恩。1948年时,黄维在干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和联勤总部副司令,没怎么带兵。蒋介石挑他当司令官,主要还是想平衡派系矛盾,毕竟陈诚和白崇禧争得太凶,得找个大家都接受的人。 黄维上任后,胡琏心里老大不高兴。他本来觉得自己是板上钉钉的人选,结果被黄维截了胡,自然咽不下这口气。表面上他还是客客气气地迎接了黄维,可没多久就找了个理由,说身体不好,请假跑汉口去了,把第十八军军长的位子扔给了杨伯涛代理。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打,第十二兵团在黄维指挥下上了战场。结果战局越来越糟,兵团在双堆集被解放军围得死死的。12月15日凌晨,黄维和胡琏商量突围。胡琏运气好,虽然身上挨了流弹,还是逃了出去,到了南京才发现背上有32块弹片。黄维和杨伯涛就没这么幸运了,双双被俘,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这场仗打完,第十二兵团基本全军覆没,黄维的司令官也没当多久。蒋介石后来让胡琏在浙西赣东重建第十二兵团,这回他总算当上了司令官,可惜大势已去,国民党败局已定。 胡琏后来跟着国民党去了台湾,干过“金门防卫司令官”,打赢了金门战役,人称“金门王”。再后来升到“陆军副总司令”,但陈诚死后,蒋介石父子对他不放心,兵权慢慢被架空。晚年他不怎么管军事了,专心搞文学和历史,写了《泛述古宁头之战》《金门忆旧》,还去台湾大学读了历史研究所,研究宋史。1977年,他病逝在台北,70岁。 黄维和杨伯涛被俘后,在功德林改造。杨伯涛老觉得黄维指挥失误,黄维则看不上杨伯涛,说他连正式军长都不是,俩人关系越来越僵。1959年,杨伯涛先放出来,1975年黄维也特赦出狱。出来后,黄维对杨伯涛写的文史资料不服气,老写文章反驳,俩人到死都没缓和。黄维1989年去世,杨伯涛1992年走了,当年的袍泽情分彻底没了。
1948年9月,国军十二兵团组建时,陈诚推荐胡琏任司令官,白崇禧说:“胡琏只知打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5-18 01:48:17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