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柏林街头,报摊小贩坐在特制的座位杆上,成为魏玛共和国社会肌理的鲜活切

历史小破 2025-05-19 09:03:21

1927年的柏林街头,报摊小贩坐在特制的座位杆上,成为魏玛共和国社会肌理的鲜活切片。 1927年的柏林正处于战后经济复苏期,但恶性通货膨胀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1923年马克崩溃后,货币虽已稳定,但底层民众仍面临贫困。报摊小贩多为失业工人、伤残军人或移民,他们通过支付市政许可费(约5马克/月)获得街头经营权。据《柏林晚报》1927年调查,报摊日销售额约8-12马克,扣除成本后净收入仅够勉强维持生计。 魏玛时期的柏林经历快速城市化,人口突破400万,街头成为权力博弈的场域。报摊常设在街角、地铁站或工厂附近,占据“信息节点”位置。市政当局对报摊位置严格管控,1927年柏林警察总局档案显示,全市约有1200个报摊,其中30%位于工人区,25%在商业区,其余分布在住宅区。 报摊通常清晨5点开始营业,最早到货的是《柏林晨邮报》,随后是《图片报》等午间刊物。小贩需在高峰时段(如通勤时间)快速完成交易,日均服务约200名顾客。夜晚9点后,剩余报纸以半价出售,若未售罄则作为废纸回收,收入不足1马克。

0 阅读:26
历史小破

历史小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