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的含金量也太高了吧!受教了。
王树国校长说,我做校长这么多年,有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如果梁文峰继续读博士,那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
我不知道,我也没有得到答案。但我唯一通过时间验证的一个事情就是,那些读了博士的人并没有他们做得好。
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怎么办?为什么我们想栽树却栽不成,而这些提前走出校门的孩子却得了如今的发展!
为什么事与愿违,为什么与我们设想的不一样,大家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出真知,只有在磨砺中才能长才干。
学历不等于能力,不是你学历高了,有个高文凭,你就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或者说创造一番伟大的事业,不是这样的。
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出来的,没有谁的能力是靠培养就能拥有的。
马云在创造阿里巴巴之前是个英语老师,宗庆后在创建娃哈哈的时候还在蹬三轮车送货,王卫在创办顺丰前还在香港码头做过搬运工。陶华碧在创办老干妈之前还在开着面馆。
大家看看哪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是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又有哪个科学家是我们大学培养的。都不是,我们只是孕育了一棵苗而已,他们真正的成长都是在实践当中,在血与火的挑战当中磨练出来的。
这些才是真正的能力,能力不是在书本上得来的,书本上得到的是知识,把知识应用到现实中才能转化成本事。所以我们的大学理念要改变了,教师的职责所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知识变成学生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育者该做的事情。
这番话太厉害了,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些没怎么读书的人,反而做了老板,而那些读了好多书的人,反而为了微薄的薪水在过着朝九晚九的生活。
不是说知识没用,也不是说学历没用,而是学的太多忘记该用到了哪里。人只有在实践中才会提升认知。就像于东来说的,想赚钱很简单,那就是停止想去做。
哪怕你推个小吃车出去经营,只要你保持应有的礼貌,保持良好的服务,保持公道的价格,保持不错的味道,你就能赚到钱。
但问题是,很多人迟迟下不了决心,总是停留在了想上,然而想着想着人的惰性就出来了,惰性出来了,人的动力也就没有了。
所以不要说自己不知道应该干什么。想到了什么先去做,做了才会接触,接触才能了解,了解才能深入。你不尝试就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