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秋的,钱学森全家人围桌吃饭,钱学森咀嚼两下,突然放下筷子,目光落在菜盘

小史论过去 2025-05-21 19:48:21

1964年秋的,钱学森全家人围桌吃饭,钱学森咀嚼两下,突然放下筷子,目光落在菜盘上:“这味儿不对。“ 钱学森是谁?简单说,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没他就没有“两弹一星”的辉煌。1911年,他出生在上海,家里有点文化底蕴,祖上能追溯到五代十国的吴越国。父亲是搞教育的,母亲懂儒家经典,从小给他灌输知识的重要性。他早年在上海交大读机械,后来去了美国,进了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师从空气动力学大牛冯·卡门。1939年,他拿到博士学位,搞出了“卡门-钱公式”,这东西直接影响了飞机设计。后来他在美国参与导弹研发,帮着建了喷气推进实验室,算是火箭领域的顶尖人物。 1950年代,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搞得风声鹤唳,钱学森被怀疑有红色背景,吊销了安全许可,还被软禁。1955年,他终于回国,立马投入国防建设,成了导弹和航天计划的领头人。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核导弹上天,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这些都有他的心血。他不光是科学家,还是战略家,工程控制论、系统科学这些领域也有他的开创性贡献。1991年,他被评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1999年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去世,97岁,一辈子都献给了国家。 1964年秋天,北京西郊,钱学森家里照常吃晚饭。那时候他正忙着国家的大项目,家里却差点出大事。他吃了两口红烧肉,觉得味道不对劲,不是普通的咸了淡了,而是那种让人起疑的怪味。他没慌,冷静地让人把菜送去化验。结果一出来,吓人一跳——菜里掺了氰化钾,毒性强到能当场要命。这不是意外,是有人蓄意下手,想干掉他。 这事听着像电影,但真真切切发生了。化验后查出来,厨师是被威胁才下毒的,家人被控制,他也没办法。钱学森知道后没责怪人,反而让人保护厨师的家人,处理得冷静又有人情味。当时正值冷战,中国刚试爆原子弹,钱学森是敌对势力的眼中钉,这顿饭背后是国际博弈的缩影。他没被吓倒,继续干自己的事,可见这人有多硬气。 这事一出,高层震动,周恩来亲自下令加强保护。钱学森的地位太重要了,他的安全直接关乎国家科技命脉。之后,一个叫刁九勃的老兵被派来当警卫,这人参加过抗美援朝,经验丰富,警惕性极高。还有个食品专家段恩润,直接在钱家弄了个小实验室,天天检查吃的用的,连酱油糖果都不放过。 有次段恩润发现酱油比重不对,查出掺了亚硝酸盐,当场销毁。还有一次,孩子们带回来的糖果有问题,化验后发现有剧毒士的宁。这些细节听着细碎,但都是实打实的保护措施。刁九勃和段恩润这帮人,把钱学森的家守得像铁桶一样,才让他能安心搞科研。 有了严密的保护,钱学森没被这些事拖后腿。1964到1970年这几年,他带着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原子弹、核导弹、“东方红一号”,每一步都踩得实实在在。1970年卫星上天那晚,全国沸腾,钱学森的名字跟这些成就绑在了一起。刁九勃和段恩润这些幕后英雄,虽然没上台面,但没他们,钱学森可能早就出事了。 他后来还培养了一堆科技人才,退休后也没闲着,一直指导年轻人。2009年他去世时,中国航天已经站稳了脚跟,从一穷二白到世界前列,他的贡献没法抹杀。那顿差点要命的饭,反倒成了他传奇人生里的一个小插曲,证明了伟大背后总有惊险。 这故事不光是钱学森一个人的牛逼经历,还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复杂背景。冷战时期,中国刚起步,外面盯着的人多,想搞破坏的也不少。钱学森能活下来,继续干大事,靠的不仅是自己的本事,还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他对味道的敏感,不只是挑食,而是多年科研练出的直觉,这种细节让人觉得接地气,又挺佩服。 再想想,厨师那事也挺无奈的,他不是坏人,就是被逼的。钱学森没追究,反而帮他家人,这份胸怀也不简单。换成别人,可能早就火冒三丈了。这段历史听着惊险,但也挺暖,说明人和人之间,还是有信任和担当的。

0 阅读:66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