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土司武装抓走了一名红军干部。当萧华前去谈判时,土司放话说:“留下这个红军,不同意就打一仗!”
1934年10月,为了躲过国民党军队的围捕,红军主力被迫开启了长征。 历时三年,红军战士们翻雪山、过草地,吃了数不清的苦。 在长征的过程中,粮食短缺是红军遇到了最严峻的问题之一。 1935年,由于国民党的步步紧逼,由萧华将军带领的红一军团第二师被迫转移到藏区的崇山峻岭中。 这里的条件更加艰难,不仅环境恶劣、空气稀薄,周围更是没有什么可以购买粮食的地方。 红军战士们饥寒交迫,有些战士甚至因此生了重病。 此时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和当地的藏民进行交涉,用交换或者购买的方式来获得粮食。 但是由于国民党的影响,藏民们对汉人具有很强的仇视心理。 一些出去筹粮的小队忙过了几天却还是颗粒无收。 甚至还有当地的土司,领着族人一起对红军发动攻击。 面对这些百姓,红军战士们又不能开枪,只能被迫防守,还造成了好几人伤亡。 在筹粮小队中,有一位叫做周书良的青年干事在深入藏区找粮食的过程中,不幸被土司俘虏。 萧华知道这个年轻人,他很有冲劲,是一名好同志。 最终他决定,要和当地的土司进行谈判,争取把周书良救出来。 萧华带了几名战士来到对方的地盘,终于见到了那位土司首领。 双方也没有说什么客套话,上来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萧华表示,他们只是路过此地,并不想伤害当地百姓,还希望他们能够放了周书良。 但是土司却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要求。 他们可以为红军提供粮食,但是周书良必须留下来。 如果红军不答应,他们就会继续攻击红军。 不管萧华怎么协商,土司首领都只有那一个条件。 如果答应了土司的要求,那么军队这么多人就能吃上一口热饭,但是让他用一名战士来换取这些,他真的做不到。 萧华提出要见一眼周书良,土司答应了他的要求。 周书良脸色惨白,看起来十分虚弱。 看到萧华,他那倔强的眼中终于有了一丝光亮。 两人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萧华口中的话怎么也说不出来。 周书良看出了萧华脸上的犹豫,问他发生了什么。 萧华将土司的要求和盘托出。 周书良听完,沉思了片刻,便对萧华说,自己愿意留下来。 在长征的路上,势必要有人牺牲,那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是自己呢? 况且用一个人来换取这么多人的口粮,他死得其所。 看到周学良大义凛然地说出这句话,小萧华向他保证: “周书良同志,党和国家不会忘了你,等抗战胜利,我们一定会再见面。” 萧华向周学良敬了一个军礼,然后趁着眼泪没落下的时候赶紧转身离开。 周学良看着他的背影,也回了一个军礼。 土司果然向他们承诺的那样,不仅为红军提供了粮食,在之后的行军过程中也没有再难为他们。 抗战胜利后,萧华派人去找了周学良,却始终没有找到他的音讯。 或许在红军离开的时候他就已经牺牲,或许他只是换了一个身份过完了普通的一生。 不管哪一种,长征中的革命精神都应该被永世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