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0年,乾隆皇帝得了痔疮,心急火燎地把太医宣来。却不曾想太医只说了一句话:“皇上,您先去与皇后同吃同住100天吧!”乾隆一听火气更大,脸色铁青,可还得憋着。 那年深秋的紫禁城笼罩在肃杀寒气中,御书房内的龙涎香也压不住帝王紧锁的眉峰。 时年三十岁的乾隆皇帝正为难以启齿的隐疾所困,每次批阅奏折不过半个时辰,臀下便传来阵阵刺痛。 这日早朝时龙椅上的硬木雕花硌得他冷汗涔涔,却仍要端着天子威仪听群臣奏事。 太医院院使刘裕铎被急召至养心殿时,搭在皇帝腕间的三指已然渗出薄汗。 他早从脉象中辨出这是湿热下注引发的肛肠病症,却不敢直言龙体患了痔疾。 思忖再三,这位侍奉过三代帝王的老太医斗胆提议:"微臣观皇上近来气色欠佳,若能与中宫娘娘同住百日,以调和阴阳之气,此症自可痊愈。" 这话让乾隆当即变了脸色,三个月前因着选秀之事与皇后富察氏起了争执,帝后已冷战多时。 如今太医偏要他去皇后宫里住着,莫不是后妃间争宠的伎俩? 可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想着日日难熬的坐卧不宁,帝王终究还是摆驾去了长春宫。 皇后见到圣驾时,手中绣绷不慎跌落在地,她慌忙要行大礼,却被乾隆一把扶住。 四目相对的刹那,往日情分如春水破冰,当夜帝后同膳,膳桌上不见往日御膳房的珍馐,倒是摆着几碟清炒芥蓝、莼菜汤,配着粳米熬的素粥,乾隆勉强尝了两口,竟觉得肠胃舒坦不少。 此后百日,帝后同寝同食,乾隆渐渐发现皇后每日卯时即起,带着宫女在宫苑采摘带露的野菜;膳食多用蒸煮之法,佐以应季果蔬;就连茶饮也换成太医调配的菊花决明子。 这般清淡饮食起初让嗜好鹿脯熊掌的帝王颇不习惯,但眼见着便血症状日渐减轻,倒也能耐着性子吃些绿叶菜。 待到秋去冬来,困扰乾隆数月的隐疾竟真不药而愈。 这日批完奏折,皇帝忽然问起随侍太监:"你说太医院开的方子,怎就比不得皇后宫里的粗茶淡饭?" 老太监跪地回禀:"奴才听说《黄帝内经》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想是娘娘的饮食暗合医理。"这话点醒了乾隆,当即召来刘裕铎细问究竟。 老太医这才吐露实情:乾隆平素偏好肥甘厚味,御膳又多用鹿茸、人参等热性补品,导致体内湿热积聚。 皇后宫中饮食讲究"春酸夏苦秋辛冬咸"的时令调理,正可中和帝王体内燥火,更兼帝后和睦则肝气舒畅,血脉通利,顽疾自然消退。 这番道理让乾隆若有所思,此后御膳房菜谱悄然生变,鹿血羹换成枸杞叶蛋花汤,炙羊肉变为清蒸鲈鱼。 据《清宫膳底档》记载,乾隆四十三年起,御膳中新增"素什锦""翡翠豆腐"等时蔬菜品,每日必有的参汤也改为茯苓山药粥,这种饮食结构的转变,与帝王晚年注重养生的习惯不谋而合。 太医院案卷中存有刘裕铎晚年手札,其中记载:"圣主明察秋毫,自调饮食起居,实为医者之幸。" 后世医家分析,乾隆帝在位后期痔疮未再复发,与其坚持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密不可分。 这位享年八十九岁的长寿帝王,或许正是从三十岁那场病痛中,参透了"治未病"的养生真谛。 参考资料:「1」翁钢民.满清皇帝饮食杂谈.[J].食品与健康.1999.39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