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方表示,如果中国对台发动武统并划设禁航区,美方不得不击沉中方军舰。蔡正元表示,如果美国攻击中国军舰,美国自己遭遇到的损失将会更大!5月23日,根据岛内媒体报道,蔡正元表示,美国军方有一个构想,那就是要在很远的地方击中大陆的军机和军舰,从而实现介入台海的构想。但蔡正元认为,美国的这一想法,完全是幻想。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几乎任何美国可以发射导弹的地方,中国大陆的导弹都打得到!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2023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显示,解放军火箭军部署的中远程导弹数量在过去五年增长230%,射程覆盖半径从800公里扩展至5500公里。这种量级突破不仅意味着关岛军事基地被纳入打击范围,更标志着"安全距离"概念的彻底消亡。当五角大楼设想的"远征前进基地"遭遇"东风快递"的精确制导,马汉海权理论中的"制海权"正在被"制空天权"替代。
蔡正元揭示的军事现实具有深刻的技术内涵: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6马赫的末端突防速度,使得美军宙斯盾系统的拦截窗口缩短至11秒;无侦-8临近空间侦察机的持续巡航,将西太平洋海域变成实时监控的透明战场。这种"发现即摧毁"的作战闭环,使得传统舰队的机动优势在智能感知网络前荡然无存。
兰德公司2024年模拟推演显示,在台海冲突想定中,解放军反介入体系前72小时的导弹投射量可达1500枚,超过太平洋舰队所有防空单元的总拦截能力。这种"饱和攻击"战术的智能化转型尤其值得关注:从东风-17的乘波体弹道到攻击-11无人机的蜂群协同,非对称作战已进化到"算法战争"阶段。
美军"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的困境在此暴露无遗:当LRASM隐形反舰导弹需要依托的海洋监视星座遭遇反卫星武器压制,当"闪电航母"搭载的F-35B战机航程难以突破红旗-9B的防空半径,西太平洋的作战环境正在形成独特的"拒止生态"。台湾海峡300公里的平均宽度,在远程火箭炮与智能水雷的封锁下,已变成现代版的"囚徒困境"。
美国防部2023年《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中37次提及"威慑失效",暴露出传统战略框架的认知滞后。解放军"联合利剑-2024"演习展示的多域联合作战能力,将海峡天堑转化为体系对抗的试验场:从电磁空间的量子雷达对抗到网络空间的AI渗透,传统军事优势的评估维度发生根本改变。
台岛东部海域水深超过4000米的地理特性,在巨浪-3潜射导弹与HSU-001无人潜航器的组合下,演变为天然的战略核反击阵地。这种"深海威慑"与"近岸拒止"的复合战略,使得任何外部干预力量都面临"多维介入困境"。当美军设想的"远海拦截"遭遇"近岸绞杀",军事冒险的成本呈现指数级增长。
台海周边密集的民船航路与海底光缆,将军事冲突的附带损害风险推升至史无前例的高度。北斗三号系统厘米级定位精度与5G军用专网的结合,在提升精确打击能力的同时,也带来战争伦理的新挑战:当智能算法自主识别打击目标,人类对战争进程的控制权正在发生根本性转移。
美军"马赛克战"概念依赖的开放式架构指挥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暴露出致命缺陷。2023年红旗军演中,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与歼-16D的电对抗数据显示,战场电磁权的争夺已进入纳秒级时代。这种微观层面的技术博弈,正在解构宏观层面的战略平衡。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帆船火炮,到今日海峡两岸的导弹雷达,军事技术的代际差始终是统一进程的关键变量。当东风-26的尾焰照亮西太平洋的夜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金属射流的物理轨迹,更是文明形态的演进路径——那些试图用19世纪海权思维解决21世纪地缘难题的幻想,终将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破碎。
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必将是综合国力与历史大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军事讹诈都改变不了两岸终将统一的历史必然。
Tao
抹平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