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抗日名将孙立人晚年在台湾海边拍摄的两张照片,“去海边”眺望大陆,是孙立人晚年常做的事。对孙立人而言,大陆象征他的“过去”,他在台湾有多落魄,他就有多想念他在大陆的过去。 孙立人穿着褪色的军装站在沙滩上,海风把花白头发吹得乱蓬蓬的。 这个曾经的抗日名将望着对岸,眼神像生了根似的扎在波涛里。 潮水拍岸的声响夹杂着叹息,三十三年软禁岁月把他的脊梁压得微驼,却压不碎刻在骨头里的乡愁。 当年老蒋派他去台湾本就是个权宜之计。 四八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介石的嫡系都在前线硬撑,台湾这摊烂摊子愣是找不到人收拾。 孙立人这个喝过洋墨水的将军,硬是被赶鸭子上架派去整顿台湾。 要说他确实有本事,半年工夫就把岛上治安、经济捋顺了,给后来国民党撤退铺好了路。 可老蒋这人向来只信自己人,等逃到台湾站稳脚跟,转头就给孙立人扣了个"匪谍案"的帽子。 五五年那场冤案闹得满城风雨,孙立人手下郭廷亮被当成替罪羊。 老蒋借机把孙立人关进台中向上路十八号的宅子,那地方修得阴损——房子四角立着岗楼,门前是条死胡同,周围全是水沟稻田。 懂风水的说这叫"困龙局",摆明了要锁住孙立人的气运。 老蒋这手玩得绝,既不用担杀功臣的骂名,又能把人治得死死的。 关在笼子里的将军过得还不如平头百姓。没了俸禄,全家老小指着果园过活。 孙立人带着儿女开荒种地,愣是培育出个叫"将军玫瑰"的新品种。 这果子在市场上卖得俏,总算能让孩子们交上学费,隔三差五还能吃顿肉。 有回邻居看见老将军蹲在田埂上,捧着涮过牛奶杯的浑水喝得仔细,那场景看得人心里发酸。 家里种的两株茉莉花是他心头肉,一紫一白,说是跟老家安徽的一模一样。 儿子孙安平记得清楚,老爷子侍弄花草比带兵还上心,浇水的时辰都要掐着表。 有回台风把花枝刮折了,七十多岁的老头冒雨用竹片给花接骨,浑身淋得透湿也不肯撒手。 台大在孙立人嘴里永远叫"台湾清华",三个字里藏着他半辈子的念想。 九零年冬天,孙立人躺在病床上攥着儿子的手,反反复复就念叨"马头岗"三个字。 那是广州新一军烈士墓的所在地,当年他带着弟兄们打日本鬼子的地方。 临终前老爷子眼睛直勾勾盯着北边,咽气时眼皮都没合上。家里人按他嘱咐,棺材摆在台中大坑东山墓园的地面上,等着有朝一日落叶归根。 要说孙家人这些年没少折腾。零一年孙安平带着老爷子的军装照回安徽谒祖,在舒城老家祠堂里哭成了泪人。 一八年清明那会儿,孙家后人又在广州新一军墓园搞了祭祀,把孙立人的遗物供在纪念碑前。 最近网上冒出个叫"孙将军归乡筹"的账号,隔三差五发些老照片和史料,明眼人都看得出是孙家小辈在活动。 去年开春,孙安平拄着拐杖去了趟台北忠烈祠。老爷子当年打仗用的望远镜摆在玻璃柜里,镜片上还留着道裂纹。 有记者追着问归葬的事,老头摆摆手说:"急不得,瓜熟蒂落的时候自然有说法。"这话听着轻巧,可谁不知道孙家人心里揣着团火。 眼下两岸这情形,想挪动老爷子的棺材板谈何容易。不过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孙家人等的就是个时机。 孙立人那口棺材在台中停了三十四年,漆面都被海风刮得起了皮。 清明上坟时,孙安平总要在棺木前摆碗老家的毛豆腐。海风吹过墓园,带着咸味的空气里恍惚能听见老将军的叹息。 要说人啊就像天上的风筝,飞得再远,线头终究攥在故乡的手里。 信息来源: 新华社《抗日名将孙立人历史定位研究》 台湾《联合报》专题报道《困龙局里的将军》 中国黄埔军校网《孙立人年谱》 安徽舒城县人民政府官网《孙立人故居保护纪实》 广州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管理处公告 台北忠烈祠文物档案记录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5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