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多是屠狗辈!”5月22日,河南郑州,一8旬老人拿着镰刀在39度的高温下割麦子,这一幕被开着收割机的男子看到后,就大声朝着老人吆喝:“大娘,别割了,一会儿我不要钱,免费给你收一下”,老人闻言连连对男子表示感谢,网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盛夏的阳光下,河南郑州的田野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麦香。麦浪翻滚,烈日高悬,空气中的热气仿佛让人喘不过气。王秀兰大娘已经八十岁了,但她仍然像许多农村老人一样,早早地走进田里,拿着镰刀,一点一点地收割着自己的麦子。
她的背已经驼得很厉害,双手因为长时间的劳作早已布满老茧。镰刀挥舞的“唰唰”声在炎热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沉重,与周围的机械轰鸣形成鲜明的对比。她的身影在金黄的麦田中显得特别单薄,仿佛在这片辽阔的田野里,只有她和麦子相伴。
此时,赵志强的收割机从远处驶来。赵志强是一位来自邻县的农机手,专门从事跨区作业。他的收割机轰鸣着穿过麦田,迎着热风呼啸。看见王秀兰大娘弯腰割麦的模样,他心中不禁一阵酸楚。
赵志强停下了车,朝着田埂上的老人喊道:“大娘,别割了!我免费帮您收!”这一声大喊穿透了夏日的闷热,仿佛给整个田野带来了一丝清凉。
王秀兰大娘愣了一下,然后连忙朝赵志强表示感谢。她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年,麦田的收割费用一直是她的一大难题。尽管村里有收割机,但是每亩地80块的费用,对于她这样一位孤身老人的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她老伴已经去世三年,儿子在外打工,她一个人要照顾三亩地,生活的艰辛难以言表。她曾坦言:“我攒半年鸡蛋才够割一亩地。”这份心酸,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
然而,在这个高温的下午,赵志强的好心举动让王秀兰大娘感到温暖。她拿出一袋钱,准备报答赵志强的帮助,但被他婉拒了。“大娘,这钱留着买降压药吧。”赵志强的声音坚定而温柔,似乎在告诉她,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关心和帮助。
王秀兰大娘眼圈红了,硬是要把一个西瓜塞进驾驶室,那是她能拿得出手的最像样的“报酬”。然而赵志强坚决不收,笑着将西瓜推了回去。这一幕,简直比烈日下的麦田还要热情,让人感动得无以言表。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类似的故事在全国各地的农村不断上演。比如在河北保定,一位八十岁老太太在与儿子争麦田收割问题时被推倒;在安徽,一位85岁的老人连收割机的油钱都凑不齐,只能拉着三个孙子四处奔波。
农村老人的困境,往往是外人无法轻易体会的,钱紧、子女远离、社会保障难以到位,成为了许多老人晚年生活的沉重负担。
然而,即便现实如此艰难,依然有许多人像赵志强一样,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些老人送去温暖。赵志强已经连续三年,默默为那些孤寡老人免费割麦,共计200多亩。尽管他的收割机在跨区作业时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他始终坚持帮助那些无法承担割麦费用的老人。
他说:“他们不是舍不得钱,而是真的掏不出来。”这份理解和同情,是赵志强坚持为老人的理由,也让人看到了人性中的温暖和善良。
随着越来越多农机手加入这一行列,农村的互助精神得到了更广泛的体现。像郑州的“银发护卫队”就专门为独居老人提供收割服务,安徽则推出了“时间银行”,年轻人帮助老人收麦之后,可以存储“时间”,将来自己或者家人需要时可以提取相关的养老服务。这些新颖的做法,让传统的互助精神和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了有效结合。
但这些暖心举措背后的压力依然存在。尽管许多农机手愿意伸出援手,但由于收割机的维护成本、油费、过路费等支出,这些农机手的收入并不丰厚。赵志强等人用自己的辛苦钱为老人们提供帮助,事实上是在默默填补农村养老体系的空缺。
尽管个人的力量有限,但这些好心人的存在,给了我们希望,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解决农村养老的问题。
一些地方的创新尝试,如村集体为养老基金出资、企业通过直播平台为孤寡老人捐赠收割费等方式,展示了社会各界在解决农村养老难题方面的共同努力。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我们也许能看到更加持续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偶尔的善举。
总的来说,麦田里的守望,不仅仅是在守着麦子,它更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社会中的善良和互助精神。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农村的老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如何在变化中保持温情和力量。
信源:武汉生活频道——39度高温:8亿老人用编刀割麦子男子看到后主动帮老人免费收割只要看到老人用馆刀制麦子 都会免费去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