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3岁女孩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回青岛火车上,她爱上一个35岁的憨厚

小史论过去 2025-05-26 19:50:06

1988年,23岁女孩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回青岛火车上,她爱上一个35岁的憨厚男人。父母嫌弃男方学历低且异地,男人当场辞职,前往北京陪女孩读研。结婚后,女孩31年没做家务。丈夫:她做家务是对才华的浪费! 陈薇,1966年出生在浙江兰溪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都是老师,盼着她长大也能站上讲台,教书育人。可她脑子转得快,成绩好得吓人,压根儿不想被框在教室里。中学时,物理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她,科学的世界比课本有趣多了。从那以后,她一头扎进书堆,考试次次拔尖。1984年,她考进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大学四年不光成绩顶尖,还能写一手好文章,办活动也一把好手,同学都叫她“浙大校花”。1988年,她靠着硬实力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攻读生物化工硕士,人生轨迹稳稳地向上走。 麻一铭比陈薇大12岁,1954年出生在山东莱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9年,他35岁,在青岛黄海酒厂当技术员。没上过大学,但凭着踏实和脑子活,在酒厂干得风生水ater。他平时忙着调试机器、优化工艺,闲下来就翻技术手册,生活简单得像白开水。谁也没想到,这么一个老实巴交的男人,会在一次火车旅行中,撞上一段改变人生的爱情。 1989年4月,陈薇被同学拉着去泰山玩,坐上了从北京到青岛的火车。火车上,她和麻一铭偶遇。麻一铭主动让座,两人聊得投机,从化学聊到酿酒,再到家乡的风土人情,话题没断过。下车前,他们互留了联系方式。回到北京后,麻一铭开始给陈薇写信,还借出差的机会打电话,两人感情慢慢升温。陈薇在清华忙着实验和论文,麻一铭在青岛琢磨着怎么让酒厂的发酵罐效率更高,俩人的生活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可书信和电话硬是把距离拉近了。 可这段感情一开始就不顺利。陈薇的父母听说女儿跟一个35岁的酒厂工人好上了,气得不行。他们觉得麻一铭没学历,年龄又大,还隔着半个中国,压根儿配不上自家闺女。麻一铭的家人也有顾虑,觉得陈薇是清华高材生,俩人门不当户不对。陈薇夹在中间,左右为难。麻一铭没多想,果断辞了酒厂的工作,收拾行李跑到北京。他找到陈薇,直截了当地说要陪着她。父母见他这么有诚意,态度才软化下来。1992年,俩人结了婚,婚礼没啥排场,几桌家常菜,青岛啤酒管够,亲友们乐呵呵地祝福。 婚后,麻一铭把家务全揽下了。做饭、洗衣、打扫,他干得麻利又仔细。陈薇忙着在清华实验室做实验,经常熬夜,麻一铭就中午提着饭盒给她送饭,晚上泡好茶等着她回家。他常跟朋友说,陈薇的脑子得用在大事上,家务这种小事交给他就行。陈薇呢,也没辜负这份支持。她在清华读完硕士,1991年被军事医学科学院特招入伍,开始搞生物防御研究。这条路不好走,风险高,压力大,但她咬牙坚持,硬是闯出了一片天。 1995年,陈薇开始在军医科院读博士,1998年拿下学位。1998年,她和麻一铭有了儿子麻恩浩。孩子刚满月,她就回了实验室,麻一铭二话不说,接手了带娃的活儿。从换尿布到喂奶,他干得比谁都细心。陈薇把心思全扑在科研上,研究病毒、开发疫苗,经常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麻一铭从没抱怨过,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孩子也带得健健康康。 2003年,非典疫情来了,陈薇站到了最前线。她带着团队在全国跑了83家医院,指导用药,收集数据。实验室里,她穿着防护服,盯着显微镜,分析病毒特性。因为接触高浓度病毒,她和团队被隔离了100多天。那段时间,麻一铭在家守着4岁半的儿子,电视成了他们了解陈薇的唯一窗口。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人ω干扰素”通过审批,产量从几百支飙到2万支,帮了不少人渡过难关。麻一铭看着电视里陈薇的身影,默默地给儿子讲:“你妈在救人,咱得支持她。”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陈薇又带队去了疫区。她在那儿收集病毒样本,分析数据,硬是研发出全球第一支针对新毒株的疫苗。麻一铭作为志愿者跟了过去,帮着搬设备、整理物资。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陈薇带着团队赶到武汉。她在临时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干,桌上堆满咖啡杯,笔记本记满了数据。最终,她们团队搞出了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成了抗疫的关键一环。每次出征,麻一铭都带着儿子在科研所门口等她回来,风里雨里,从没缺席。 陈薇的成就一步步堆起来。2002年,她破格晋升研究员,2003年成了博士生导师。2019年,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拿下“人民英雄”称号。颁奖那天,麻一铭和儿子守在电视前,麻恩浩攥着拳头说要像妈一样为国出力。31年来,陈薇没做过一天家务,但她用智慧救了无数人。麻一铭呢,用默默的付出,撑起了这个家,也成就了陈薇的辉煌。

0 阅读:1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