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夏天,酒泉的戈壁滩被烈日炙烤着,那一年,中国的核武器研究进入攻坚阶段,酒泉基地成为无数科研人员和战士共同坚守的地方。 张爱萍将军奉命到前线视察工作,巡视基地设施、检查后勤情况,一早就走在了滚烫的戈壁上。 午饭刚结束,他从食堂方向出来,顺着狭窄的土路往前走,远远地看到一群战士站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那片地方唯一的一棵树投下小小的阴影,十几个年轻人围在那里,不说话,只是不时低头看着脚下的尘土。 战士们的军装已经褪色,斜挎包鼓鼓囊囊,帽檐压得很低,他朝那边走了过去,脚下扬起沙尘,靠近后才看清这些人晒得满脸通红,脖子后面脱了皮,嘴角裂着小口子,额头上浮着一层细密的盐迹。 这些战士不是来执勤的,他们是从几十里外的哨所步行过来的,为的是采买一些生活用品,那天他们天没亮就出发了,身上背着干粮,顶着高温走了半天路。 赶到基地的服务站,却发现货架上空空如也,除了几个变形的铁罐头盒子,什么都没有,工作人员说物资已经发完了,要等下次补给,他们没有地方可去,只能站在这棵树下等消息,一等就是大半天。 他们带的干粮是前一天晚上晾干的馒头,中午拿出来啃时已经硬得硌牙,他们没进食堂吃饭,怕给基地添麻烦,打水的壶里早没水了,附近又没有可以取水的地方,只能忍着口渴。 张爱萍将军听完,脸上的神情变得异常沉重,他没有说话,立即吩咐随行人员去找基地后勤的负责人,十几分钟后,主管人员赶了过来,衣服整洁,脸上还有没擦干净的油渍。 张将军看着他,什么也没多说,只是带他走到战士们身边,指了指战士挎包里剩下的馒头渣,又看看这些晒得站都快站不稳的小伙子,空气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周围只有风吹黄沙的声音。 他下令服务站立刻重新调配物资,无论从哪里调货,必须先保障前线战士基本生活用品,同时要求食堂马上点火做饭,不分等级、不分批次,先给这些人吃上热饭热菜。 炊事班迅速动了起来,锅里煮起了热汤,鸡蛋和蔬菜翻炒的声音不绝于耳,不到一个小时,这些战士吃上了来基地以来最热的一顿饭。 张将军没有就此离开,他又走了一圈服务站,查看仓库情况,发现原先基地准备投入一笔钱修纪念设施,却迟迟没有拿出方案保障一线物资。 他记下了每一项缺口,指示立即暂停不必要的开支,把预算优先用在后勤和饮水设施的完善上。 那天下午,他亲自把这些战士送回驻地,戈壁滩上风吹得大,车在沙地上缓慢前行,他一路上向战士们了解各哨所的物资情况、水源状况和补给节奏,还记录下他们提到的困难点位。 抵达哨所后,他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又巡视了他们的居住地,帐篷边堆着破旧的水桶,临时搭的炭炉旁堆着几块石头垒成的简易灶台,他走进一个帐篷,蹲下身摸了摸床铺下面,满是积沙。 营地的水缸里是前几天从十几公里外挑来的苦水,底部还有未过滤的细沙,他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战士的脸,什么也没说,只让随行人员记下所有问题。 此后的几周内,张将军在基地周边跑了好几圈,寻找合适的打井点,技术人员跟着他顶着烈日测量地质,衣服湿透了又干,干了又湿,终于在一处低洼地段找到了地下水源。 不久,过滤设备从外地运来,储水池也开始施工,两个月不到,哨所里用上了干净水。 同时,服务站的物资调配机制也彻底改变,设立了流动补给点,安排定期运输专车,把米、面、油、药品分批送到各个驻地。 为防冬天断粮,还从其他城市调来御寒物资,张将军亲自查验,确保每个战士都能穿上保暖衣物。 这场午后的偶遇虽然短暂,但影响了整个后勤体系的运作方式,许多年后,很多在基地待过的战士都还记得那个午后烈日下将军的眼神,那不仅是一场临时的整改,更是一位军人对战士的理解和承担。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凤凰网历史——张爱萍上将为何事自己给自己下口令罚站10分钟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
如梦菲记
2025-05-26 19:52:5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