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放进滚烫的油锅烹炸,同时其妻杨氏也被送进教坊司,遭官兵蹂躏,就连他4岁的女儿也被朱棣下令,卖进了青楼。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402年,明朝京师南京陷落,建文帝下落不明,兵部尚书铁铉被俘,仅37岁的他,在被斩首之前,被活活投入了滚烫的油锅中,他的妻子杨氏被送往教坊司,遭军士强暴。 四岁的女儿被下令卖入青楼,遭受非人对待,整个铁家几乎被灭门,这场浩劫不仅结束了一位朝臣的生命,也将一个本可平凡延续的家庭推入了深渊。 铁铉生于河南邓州,祖上原为元朝色目人,曾在元代任官,后归顺明朝,他年轻时勤学不倦,熟读儒家经典和律令制度,洪武年间考中进士,后进入朝廷做事。 朱元璋将他任命为都督府断事官,专办疑难案件,他为人公正果敢,不避权贵,很快赢得了上层信任,朱元璋亲赐他“鼎石”二字,称其如鼎之稳、如石之坚,建文帝即位后,提拔铁铉为山东参政,掌管一方军政。 靖难之变爆发时,燕王朱棣自北起兵,号称清君侧,实则意在争夺皇位,朝廷征调各地兵马,调遣粮草支援抵抗,铁铉奉命督运军粮,在山川险阻之间奔波。 朱棣大军南下至济南,铁铉返城守御,与盛庸共守济南三月,城中士兵粮尽弹绝,百姓被征调上阵,妇孺运石填壕,铁铉亲自指挥防守,夜间巡逻,白日调兵。 为保城池,他采取了多种战术,传出降书迷惑敌军,又悬挂太祖朱元璋画像于城墙,使朱棣难以进攻,朱棣久攻不下,声势受损,只得绕过济南南下。 建文帝因政局崩溃避迹不明,朱棣入主南京,自立为帝,改元永乐,在清算建文旧臣过程中,铁铉作为守城主将,遭重点打击,他被捕后送往南京,不肯跪拜、不言屈服。 朱棣视其为心腹大患,命令处以极刑,刽子手先割去铁铉耳鼻,又将其投入沸油之中,铁铉尸体被烧焦,难以辨识,为了警示朝野,其遗体在市街示众。 不仅如此,铁铉一家也被牵连,妻杨氏三十五岁,被强行押入教坊司,成了供权贵玩弄的对象,她在三年内死于折磨,四岁女儿被官兵带走,几经转卖,入青楼为妓。 她未及成年,便身死异乡,长子铁福安十二岁,被发配边疆服役,年幼体弱,数年后客死他乡。 次子年仅七岁,被送入织造局为奴,不堪劳役,于次年病亡,铁铉年迈的父亲铁仲明与母亲薛氏,被流放海南途中双双病逝。 这一场家庭的毁灭,是靖难之后政治肃清的典型案例,朱棣需要铲除一切可能反对其合法性的忠臣。 铁铉在济南顽强抵抗三月,使燕军陷入困境,朱棣对其恨意深重,攻下南京后,他未忘旧怨,借诛铁铉全族立威,震慑人心。 铁铉生前并无自诩忠烈之语,他所做的,不过是坚守本职,国家有难,职在守城,他便守城;君主尚在,命不可违,他便尽忠。 他拒绝投降,拒绝苟活,不是为了流芳百世,而是秉持内心所信,他未能改变局势,但留下了清白的名字。 后世对他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是忠臣,也有人说他不识时务,可对于一个已被投入油锅、骨肉分离的亡者而言,这些评价都不过是风中回音,他的墓志早被削去,他的族谱被烧毁,他的故事多靠民间流传。 济南百姓为他立祠,塑像于大明湖边,每年春秋祭祀,万历年间,他被追封为“忠襄”,清代又加封“忠定”。 铁铉的一生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功勋赫赫,他所留下的,是一段不屈的记录,是一场彻底的牺牲。 那口油锅的热度,也许早已冷却,但那一年,一个人的忠诚,被以最残忍的方式,永远定格在了历史之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放进滚烫的油锅烹炸,同时其妻杨氏也被送进教坊
如梦菲记
2025-05-26 20:52: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