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点不一样了!外媒发文,称中国干的这事儿“从未想过”! 最近巴西《论坛》杂

遥遥谈趣 2025-05-27 11:56:35

中国有点不一样了!外媒发文,称中国干的这事儿“从未想过”! 最近巴西《论坛》杂志网站发了篇文章,标题叫 “我从未想过”,说的是中国在撒哈拉沙漠里干了件让人跌破眼镜的大事 —— 把一片荒漠变成了巨大的甜菜农场,还配套建了座年产能 90 万吨的糖厂。 这事儿为啥让外媒这么震惊?因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最大的沙漠,面积比美国本土还大,常年干旱少雨,最高气温能飙到 58℃,地表温度能烤熟鸡蛋,在这种地方种地,简直是天方夜谭。可中国偏偏就做到了,而且不是小打小闹,是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开发。 这项目叫 “运河糖业”,在埃及南部的明亚省,离尼罗河不远。撒哈拉沙漠虽然缺水,但地下其实藏着不少地下水。中国企业中曼集团负责打井,目标是钻 350 口自流井,形成灌溉网络。 这些井可不是普通的井,深度能达到几百米,抽上来的地下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农田,用滴灌技术精准供水。滴灌是啥?就是在甜菜根部装个小管子,像打点滴一样慢慢给水,既省水又能保证甜菜喝饱。 有人可能会问,甜菜这玩意儿能在沙漠里长吗?还真能。甜菜天生耐盐碱、耐旱,而且生长期需要大量光照,撒哈拉沙漠白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甜菜积累糖分。 中国农业专家还专门选育了耐旱、高产的甜菜品种,在埃及试种后,第二年产量就增长了 50%。这意味着同样一块地,以前可能啥都不长,现在能产出更多甜菜,榨出更多糖。 那建糖厂又是咋回事呢?甜菜榨糖得就近加工,不然糖分流失就亏大了。这座糖厂日处理甜菜量能达到上万吨,从甜菜收割到榨糖、包装,全流程机械化。生产出来的原糖除了供应埃及本地,还能出口到周边国家。 埃及每年要消耗 330 万吨糖,可自己只能产 280 万吨,缺口只能靠进口。这项目投产以后,埃及的糖自给率能大大提高,每年能省下不少外汇。 这事儿的意义可不止于种甜菜榨糖。首先,它改变了人们对沙漠的固有认知。以前大家觉得沙漠就是不毛之地,现在发现只要有水、有技术,沙漠也能变成粮仓。其次,它为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撒哈拉沙漠周边国家大多面临干旱、土地退化的问题,中国的经验告诉他们,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完全可以在沙漠里发展农业。再者,这项目还带动了当地就业。从打井、种地到糖厂生产,前前后后能提供上万个工作岗位,让沙漠边上的老百姓有了稳定收入。 不过,这事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水。撒哈拉沙漠降水极少,地下水虽然有,但过度开采可能会导致水位下降,影响生态。 中国团队在打井的同时,也在研究节水技术,比如用太阳能发电驱动水泵,减少能源消耗;推广滴灌、喷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另外,沙漠里风沙大,甜菜容易被沙子埋住,中国专家就教当地农民在农田周围种防风林,用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 还有一个挑战是土壤。撒哈拉沙漠的土壤沙质化严重,缺乏有机质。中国团队从国内运来了有机肥,还教农民用轮作的方式改良土壤。比如今年种甜菜,明年种苜蓿,苜蓿能固氮,让土壤更肥沃。同时,他们还引入了微生物菌剂,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提高土壤肥力。 这项目也得到了埃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埃及有个 “变沙漠为农田” 的国家规划,“运河糖业” 正好契合这个规划。埃及政府不仅提供土地,还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 阿联酋也参与进来,提供了部分资金。这种跨国合作模式,把中国的技术、阿联酋的资金和埃及的土地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了多方共赢。 外媒为啥说 “从未想过”?因为在他们看来,沙漠农业是个世界性难题,而中国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这事儿背后,是中国在农业科技、水利工程、生态治理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从杂交水稻到沙漠甜菜,中国正把自己的农业经验推向世界,帮助更多国家实现粮食自给。 这也让我们看到,只要有创新精神和实干态度,再恶劣的环境也能被征服,再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现实。

0 阅读:118
遥遥谈趣

遥遥谈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