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13岁的曹冲病逝,他的好友周不疑悼念后离开。曹操吩咐手下:“去把这个小孩杀掉!”曹丕大为吃惊,急忙求情:“周不疑是个奇人,可为我所用,父亲为何要杀他?” 彼时,距离赤壁之战虽然已有数月,但战争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曹操刚刚经历了人生中一次惨痛的失败,心情本就复杂。而更为沉重的打击,则是他寄予厚望、聪慧绝伦的爱子曹冲的夭折。 曹冲,字仓舒,年仅十三岁,却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智慧与仁爱,“曹冲称象”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深得曹操喜爱,甚至屡次在群臣面前表露出想让曹冲继承自己事业的意愿。 如今,天才爱子的逝去,让年过半百的曹操痛彻心扉,也打乱了他对未来的诸多部署。 周不疑,正是曹冲生前为数不多的挚友。此子年岁与曹冲相仿,亦是荆州名士刘巴的同乡,传闻其智谋过人,见识不凡,小小年纪便有“神童”之称。 曹冲在世时,常与周不疑一同探讨学问,嬉戏玩耍。曹操爱屋及乌,也曾数次召见过周不疑,对其才华颇为欣赏。 按理说,曹冲新丧,曹操对他的好友应存怜惜之情才是,为何竟会痛下杀手? 曹丕浓眉紧锁,快步上前,对着曹操恭敬地说道:“父亲,周不疑虽年少,然其才智出众,孩儿曾听闻他数次为仓舒献上奇策,颇有见地。如今仓舒不幸早夭,此子前来吊唁,情义可嘉。若能将其收服,加以培养,将来必成国之栋梁,为何要……” 曹操缓缓转过身,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眸此刻显得格外深邃而冰冷,他凝视着自己的长子,语气低沉地说道:“子桓,你看人,还是只看到了表面。 此子名为‘不疑’,我看他却最值得‘怀疑’!” “父亲此言何意?”曹丕依旧不解,追问道,“孩儿愚钝,望父亲明示。” 曹操背负双手,在堂内踱了几步,然后停下,沉声说道:“周不疑的聪慧,不下于仓舒。仓舒在时,他或可成为仓舒的左膀右臂,二人情同手足,相得益彰。然如今,仓舒已去,这柄过于锋利的剑,你以为,将来还有谁能稳稳握住?” 曹丕心中一凛,隐约明白了父亲话中的深意。 曹操继续冷峻地说道:“我知你看重人才。但你要记住,人才亦有可用与不可用之分,更有你能用与不能用之别。 周不疑此等奇才,犹如烈马,非寻常骑手所能驾驭。 仓舒仁厚聪颖,尚能与之交心,令其折服。你呢?子桓,你自问,你的才智、你的心胸,将来能让他心甘情愿为你所用,而不起丝毫异心吗?” 这番话如同一盆冰水,浇在了曹丕心头。他知道父亲所言不虚。曹冲的聪慧与仁德是众人公认的,连周不疑这般的人物都愿意与之亲近。 而他曹丕,虽然也颇具文才武略,但在某些方面,与光芒四射的曹冲相比,确实有所不及。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曹冲不在了,周不疑这般智谋之士,如果不能为曹氏所彻底掌控,那么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巨大风险。 “可是父亲,”曹丕仍试图争取,焦急地说道:“即便孩儿德才不及仓舒,但只要以诚相待,许以高位,未必不能使其归心。 我观此子并非奸邪之辈,杀之,恐失人心,亦失朝廷招贤纳才之名。” 曹操摆了摆手,斩钉截铁地说道:“妇人之仁! 子桓,你要明白,为君者,首重江山稳固,而非妇人之仁。周不疑之才,若不能为我所用,将来必为我敌所用,遗祸无穷。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我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任何可能动摇我曹氏基业的隐患。 仓舒已经去了,我不能再让他的这份‘遗泽’,变成将来的祸根。”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地盯着曹丕,一字一句地说道:“此人,非汝所能驾驭也。 若留之,他日必为汝之大患。我今日杀他,正是为你扫清障碍!” 曹丕张了张嘴,还想说些什么,但在父亲那不容置疑的眼神下,最终还是将话咽了回去。他明白,父亲心意已决,多说无益。他只能在心中为那个年仅十几岁,才华横溢却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的少年,暗暗叹息。 片刻之后,奉命而去的侍卫回报,周不疑已被截杀。 曹操微微颔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只是碾死了一只微不足道的蝼蚁。
1384年,朱元璋赐岳父胡美自尽,胡美质问说:“父亲到女婿家看女儿,是再正常不过
【5评论】【18点赞】
用户42xxx70
曹孟德,心坏,千古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