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富家小姐拿出“私房钱”,对一穷小子说:“你没钱没事,我有!咱们马
行走的小房车
2025-05-27 15:02:16
1954年,一富家小姐拿出“私房钱”,对一穷小子说:“你没钱没事,我有!咱们马上结婚。”
20世纪中叶的上海滩,流传着一段跨越阶层的爱情故事。
金融世家出身的席家大小姐席与时,在人生跌宕中坚守初心,最终收获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圆满。这位生于1920年代的女性,用半生时光书写了传奇人生。
席家祖籍江苏吴县,祖上三代经营钱庄生意。席与时的父亲席德炳是民国金融界的重要人物,其胞兄席德懋曾任中国银行总经理。
席家兄弟在1930年代掌控着上海近三分之一的钱庄业务。
席家公馆位于法租界霞飞路,七名子女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出入有专职司机接送,周末常随母亲逛永安百货选购进口衣料。
在优渥环境中成长的席与时,却早早显露出不同寻常的悲悯之心。
她常在放学途中将点心分给街边盲童,十岁那年便立志要创办盲童学校。
这个看似天真的愿望,实则源于她亲眼目睹的社会现实——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租界涌入大量战争难民,其中失明儿童数量激增。
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1938年统计数据显示,当时沪上流浪盲童超过2000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彻底改变了席家命运,1941年12月,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席德炳被迫转移至重庆。
据《申报》1942年3月报道,席家女眷在沪期间遭遇多次日军搜查,家中贵重物品损失殆尽。
最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席母误信女儿所乘邮轮遭袭,急火攻心病逝于广慈医院。
当时年仅12岁的席与时,不得不带着两个妹妹寄居亲戚家中。
抗战胜利后,席家虽重获霞飞路公馆,但家族元气大伤。
1948年春游发生的车祸,又夺去席与时小妹性命。
这些接二连三的变故,让这位千金小姐迅速成长。
当父亲安排她赴美留学时,席与时已不再是养尊处优的大小姐,而是能独自打理签证手续的坚强女性。
在纽约巴纳德学院求学期间,席与时始终没忘记儿时理想。
她利用课余时间在布鲁克林盲童救助所做义工,还系统学习了盲文教学法。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她结识了同样来自上海的张南琛。
张家曾是江南纺织业巨头,但到张南琛这代已家道中落。
这个细节在《近代江南望族》中有明确记载:张家1946年因棉纱价格暴跌破产,张南琛赴美时全部家当仅有两箱旧书。
这段感情遭到席家激烈反对,席德炳通过越洋电话多次施压,甚至威胁要断绝经济支持。
但经历过生死离别的席与时,早已看透浮华表象。
她变卖母亲留下的翡翠胸针,加上三年积攒的奖学金,凑足了婚礼费用。
1954年冬天,这对新人在纽约唐人街的基督教堂举行简单仪式,租住在哈莱姆区不足20平米的公寓里。
婚后的日子充满艰辛。张南琛白天在证券公司当实习生,晚上要去中餐馆洗盘子。
席与时在公立学校教盲文的同时,还要操持全部家务。
最困难时,两人连续三个月靠土豆和罐头度日。
但正如张南琛晚年回忆录所述:"她从未抱怨过,总说比起战乱时期,现在至少有张安稳的床。"
1959年,张南琛凭借对期货市场的敏锐判断,为所在公司避免重大损失,由此获得晋升机会。
席与时抓住丈夫事业上升期,将全部积蓄投入股市。
到1965年,夫妇俩不仅还清债务,还在长岛购置了首套房产。
这段经历后来被《华尔街日报》专栏称为"移民家庭的经典逆袭案例"。
物质条件改善后,席与时重拾教育理想。
1968年,她在纽约创办"光明之窗"盲童学校,采用中西结合的创新教学法。
该校1972年获得纽约州教育署认证,至1980年代已培养出300余名特殊教育人才。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