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的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腹中遗子。35年后,妻子带着儿子来为丈夫扫墓,她不停地对着墓碑大声哭喊:“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 “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内,一位白发妇人瘫坐在一块青灰墓碑前,手指颤抖地抚过“陶荣华烈士”几个字,泣不成声。旁边的儿子和陵园管理人看着这一幕不由动容,同样跪坐在碑前,献上一束菊花。 老妇人名叫李发英,与陶荣华是青梅竹马。两人自幼相伴,日久生情,原本打算选个黄道吉日成亲,却因为战事贻误。 当时正值中越战争时期,陶荣华抱着“大家小家一起保”的想法参军入伍。离别前,李发英藏起指尖的细密针孔,将亲手纳的鞋垫塞进他的行囊,低声叮嘱:“我等你回来。”陶荣华闻言重重点头,像是下定了决心。 此后的几年里,两人便再也没见面,只靠鸿雁传书将两颗心紧紧相连。而在1983年春节前夕,李发英却在收到书信后罕见落泪——只因上面的寥寥数字,“马上回来。” 不久后陶荣华回乡,两人趁着春节的大喜日子结伴成婚。婚房中红烛摇曳,一向木讷的陶荣华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说了句“等打完仗,咱们好好过日子!”李发英闻言,却是满脸幸福地依偎在他怀中。她不求什么荣华富贵,只求与心上人和和美美。 可新婚仅20天时,一道加急电报便传来——中越边境战事吃紧,陶荣华必须尽早归队。新郎不语,收拾行囊;新娘无言,塞起干粮。直到陶荣华走了半程,李发英才大喊:“放心去!你在战场卫国,我在村里守家!” 这句话在后来成了陶荣华走马灯时最后的念想。1984年4月,老山战役爆发。陶荣华所在连队奉命冲锋,为掩护战友,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4岁。 遗书送来时,李发英正挺着孕肚在田间劳作。拆开信封后,李发英眼前一黑,栽倒在地,醒来后紧攥阵亡通知书,一遍遍摩挲丈夫最后的遗笔:“若我回不来,求你照看爹娘……” 公婆痛彻心扉之余,劝李发英改嫁。李发英对此充耳不闻,只是抚着腹中胎儿,咬牙立誓:“我的丈夫是英雄,我要让他的血脉传承下去!” 在儿子陶凯出生后,李发英的生活彻底陷入深渊。一边是年迈多病的公婆,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幼儿,仅靠李发英一名女子和五亩薄田,又怎能轻易糊口? 为了养活一家人,雄鸡未鸣,李发英便摸黑上山挖竹笋;曜日高悬,李发英又要跪在水田里插秧。如此劳作数年后,孩子终于到了上学的年纪,而这才是最煎熬的时期。 上学得要学费,为了赚钱,李发英每天要扛几千斤毛竹送到竹器厂。嫌工钱太少,她又远赴株洲打工,住工棚、啃馒头,将血汗钱悉数寄回。 此后李发英攒下少许积蓄,却不曾用于治疗自身旧疾,反倒给公婆翻修了老屋。新房落成那日,她捧着丈夫遗像哽咽:“荣华,爹娘住上新房了,你看见了吗?” 李发英这一生都在透支自己,为公婆养老送终,将儿子养大成人。做完这一切后,她才终于踏上寻夫之路,远赴几千公里来到烈士陵园。碑上的照片音容犹存,老妇人颤着手抚过上面的细尘,随即俯身相拥。 她从早跪到晚,直到夕阳落下也不忍离开。暮色中,她一遍遍擦拭墓碑,仿佛要抹平岁月的沟壑,让丈夫看清这用半生苦难换来的岁月静好。35年的思念与艰辛,在这一刻化作决堤的泪水,滋润了万物,也感动了苍生。 李发英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最朴素的坚守震撼人心。她将青春熬成白发,用柔肩扛起国家。如今,陶凯继承父亲遗志,常带子女祭扫陵园,讲述那段烽火岁月;而在墓碑旁的松柏长青,又仿佛陶荣华含笑注视着妻儿——山河无恙,家国皆安。这,或许就是对烈士最深情的告慰。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 | 陶荣华 文 | 秦玖 编辑 | 史叔
洪武年间,一位少妇趁丈夫不在家和校尉偷情,正当两人火热时,少妇的丈夫突然返回家中
【25评论】【84点赞】
宁静致远
感人至深!英烈不朽! 山河同在!浩气长存!
热带雨林茂盛
真正的千古巾帼!
用户17xxx64
该死的战争
用户10xxx05
致敬军嫂[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