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春天,程潜去世后,他的家人向毛主席提了两个请求:一是换套小点的房子,家

混沌于浮云 2025-05-27 20:25:57

1968年春天,程潜去世后,他的家人向毛主席提了两个请求:一是换套小点的房子,家里经济压力太大;二是能不能给孩子安排个工作,减轻负担。 程潜这名字,稍微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分量不轻。他1882年出生在湖南醴陵,从小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儿。年轻时,他满腔热血,跑去日本留学,学军事,认识了黄兴、宋教仁这些革命大咖,还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那会儿,他从日本赶回国,参加武昌起义,打汉口战役,为推翻清朝出了大力气。后来,他当过湖南都督府参谋长、广东护国军军务院抚军,反对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里也没少出力。 到了1920年代,程潜加入国民党,当上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跟着北伐一路打过来,为国家统一干了不少实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挑起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大梁,指挥中条山战役,跟日军死磕到底。虽然仗打得艰难,但他硬是守住了阵地,保住了国土,老百姓都记着他的好。 1949年,国共内战快到尾声了,程潜当时是湖南省政府主席兼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眼看着战争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他不想再打下去了,就跟中共暗地里联系,最后下定决心起义,带着部队投奔了解放军。这一下,湖南没遭多少战火就解放了,程潜这步棋走得漂亮,不仅救了老百姓,也给自己的人生画了个圆满的句号。毛主席听说后,高兴得不得了,特意发电报夸他“为湖南人民立了大功”。 新中国成立后,程潜没闲着,去了北京,当上了湖南省政府名誉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他跟毛主席关系也不错,毛主席常叫他去中南海聊聊天、散散步。1953年毛主席70岁生日,程潜还亲手写了十二首诗送过去,那感情真不是装出来的。可惜,人老了身体就不行了。1968年4月5日,程潜因为年纪大加上病重,在北京去世了,86岁,也算高寿。 程潜走了,他的家人日子却不好过。他老婆郭翼青和女儿程熙带着几个孩子,住在北京一个大四合院里。那房子听着气派,可维护起来花钱如流水,家里经济撑不住了。孩子们还小,没工作,日子过得紧巴巴。郭翼青跟程熙一合计,觉得不能这么耗下去,就通过熟人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说家里经济压力太大,想换套小点的房子,还问能不能给孩子们安排个工作,减轻点负担。这俩请求,搁谁身上都觉得合情合理。 毛主席收到信后,挺重视。他知道程潜为国家干了多少事,也明白这家人现在的难处。想了一会儿,他回了信,说孩子还小,换房子不合适,但可以给点生活补贴,再帮孩子们安排工作。他还特意加了句:“颂公走了,我还在,你们安心。”这话听着暖心,既有原则又有情分。 毛主席的话不是随便说说,很快就有行动。周总理亲自盯着这事儿,相关部门给程家批了生活补贴,孩子们的工作也陆续落实了。程熙后来还成了有名的国画家,当上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和全国政协委员。有了这些支持,程家慢慢缓过劲儿来,日子过得平稳了。 程潜的追悼会办得挺隆重,周总理亲自去讲话,说他爱国精神和高,历史贡献大。他的起义被写进史书,成了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一笔。程潜这一辈子,从青年到晚年,一直跟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他早年为革命奔波,中年为抗战拼命,晚年为和平出力,活得值了。 说起来,程潜的故事不光是他一个人的事儿,也反映了那时候国家的样子。他起义那会儿,要是选错了路,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幸好他选对了,不仅保住了湖南,也给新中国添了砖瓦。毛主席对程家人的安排,也不是随便帮个忙,而是对功臣的一种尊重,对历史的一种交代。 这事儿搁现在看,可能有人会觉得没啥稀奇,不就换房子找工作嘛。可在那年头,能让毛主席亲自过问,还能这么快落实,说明程潜的分量,也说明国家没忘了他。程家后来能走出困境,靠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党和政府的支持。这不就是新中国对手底下人的承诺吗? 程潜的名字,跟湖南的和平解放、跟国家的复兴大业连在一起。他的故事听着挺远,可想想又挺近。谁家没点难处,谁又不想国家好呢?他用一辈子证明了,个人的选择有时候真能改变历史。

0 阅读:1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