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世民即位后没有杀手握兵权的重臣? 贞观三年春,长安城的朝堂上又是一番热闹

熹然说历史 2025-05-27 22:32:48

为何李世民即位后没有杀手握兵权的重臣? 贞观三年春,长安城的朝堂上又是一番热闹景象。文武百官齐聚一堂,其中不少人的腰间还挂着当年征战四方时用过的佩剑。秦琼虽然年岁渐长,但那张黑脸上的威严依然让人不敢小觑;尉迟恭站在武将行列中,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杀气;程咬金更是大大咧咧,时不时还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经手握重兵,都曾经在战场上为李世民冲锋陷阵。 然而奇怪的是,这位以铁血手段夺取皇位的皇帝,对这些昔日的武将们却格外宽容。要知道,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哪个不是对功臣们疑神疑鬼?刘邦杀韩信,朱元璋诛功臣,这几乎成了改朝换代后的惯例。可李世民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这让当时的史官们都感到困惑不解。 说起来,这事还得从那个血腥的夏日清晨说起。公元626年,玄武门前发生的那场政变,至今想起来仍让人心惊肉跳。那一天,长孙无忌早早就在宫门外等候,他的脸色凝重,手心里全是汗水。尉迟敬德更是全副武装,那把槊枪在晨光中闪着寒光。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文臣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厮杀,但他们的作用同样关键——正是他们提前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才让这场政变能够顺利进行。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尸体倒在玄武门前时,二十七岁的李世民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局势,必须让那些还在观望的大臣们心服口服。 李渊被迫退位的消息传遍长安城时,整个皇宫都笼罩在一种诡异的安静中。新皇帝李世民独自一人站在承天门上,望着脚下的长安城,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了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刘邦在五十多岁时才登上皇位,那时的他已经是个老头子了,可手下的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正值壮年。 但李世民的情况完全不同。他才二十七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那些跟他打天下的将军们,大多都是他的叔伯辈,年纪比他大得多。 李世民心里最清楚,这些跟他打天下的将军们,虽然个个都是好样的,但说到底还是有区别的。就拿程咬金来说,这家伙拿着板斧冲锋陷阵那是没话说,敌人看见他都得退避三舍,可要让他独自统领一支大军,制定什么军事战略,那就有点为难他了。秦琼也是一样,虽然武艺高强,在战场上勇猛无比,但充其量也就是个冲锋在前的猛将,让他当个先锋官没问题,真要独当一面指挥千军万马,还是差了点意思。 这就是将才和帅才的区别。李世民把这些人看得透透的——他们都是好将军,但不是好统帅。有李世民在上面统一指挥,他们就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要是没了李世民,让他们自己单干,那就未必能成什么大事了。后来侯君集的例子就很说明问题,这人也算是个能打的,可一旦起了反心,很快就被收拾了,连个像样的反抗都没组织起来。 说起来,李世民真正忌惮的人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李靖,另一个是徐世绩。 李靖这个人,那可真是了不得。当年李世民在北方忙着收拾各路诸侯的时候,李靖在南方也没闲着。他先是轻松灭掉了占据长江中游的萧铣,接着又平定了整个岭南地区,随后又收拾了长江下游的辅公佑。这一连串的胜仗打下来,可以说大唐的南半壁江山基本上都是李靖打下来的。更让李世民印象深刻的是,后来李靖又以统帅的身份,帮他灭掉了东突厥。那个东突厥可不是好惹的,当年还逼得李世民签下了渭水之盟,可就是这样一个强敌,被李靖给彻底收拾了。之后李靖又灭了不听话的吐谷浑,这一系列的战绩,让李世民不得不承认,论军事才能,李靖真不比自己差。 更要命的是,这个李靖还特别会算计。当年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曾经请他帮忙,可李靖拒绝了,选择了袖手旁观。这种态度让李世民心里很不舒服——李靖明显是在等着看结果,谁赢了就投靠谁。虽说最后李世民赢了,李靖也老老实实地效忠,但这种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李世民总觉得摸不透。 所以李世民对李靖一直是恩威并用。灭掉东突厥之后,按理说应该大赏,可李靖等来的却是别人的弹劾和皇帝的训斥。灭掉吐谷浑之后也是一样,先是有人诬告,然后是皇帝的调查。李靖是个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从此以后就闭门不出,连亲戚朋友都不怎么见了。李世民见他这么识趣,加上年纪也大了,威胁不大,这才稍微放了心。 可徐世绩就不一样了。这个人才比李世民大五岁,年纪相仿,身体看起来还比李世民好。更重要的是,徐世绩也是个能打仗的,虽然比不上李靖,但也算是个统帅级别的人物。 最让李世民不放心的是,当年玄武门之变时,徐世绩的态度和李靖一模一样——袖手旁观,等着看结果。这种人心思深沉,不容易控制。李世民心里琢磨着,要是徐世绩真的活得比自己长,那对儿子李治来说可能就是个威胁。 于是李世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如果徐世绩真的活得比自己久,就先贬他的官职,把他调到外地去,看他什么反应。要是有怨言,那就趁早解决了;要是没怨言,那就让儿子李治重新提拔他,这样一来,徐世绩对李治就有恩情了,自然会忠心效力。

0 阅读:2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