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外长访华亲口承认:中国要求解除光刻机封锁!荷兰外交官在镜头前直言,中国在会谈中明确提出要求荷兰放宽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消息一出,白宫火速重申“光刻机禁令不可动摇”。 作为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关键装备,光刻机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荷兰企业阿斯麦(ASML)独占市场,成为全球独家能够生产尖端EUV光刻设备的供应商,这类精密仪器能将复杂电路图形以极高精度投影至硅晶圆表面,对于生产7纳米及更精细工艺的先进芯片而言,实属不可或缺的必备装置。 然而,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对ASML公司的EUV光刻机实行严格的出口管控措施,全面禁止这类先进设备销往中国市场,尽管ASML的其他型号光刻机(如DUV)仍可向中国出口,但技术差距和产能限制让中国芯片产业难以突破高端制程瓶颈。 中国对先进光刻装备的渴求程度有多强烈?数据清晰说明了一切,截至2025年,中国进口芯片总值仍达数千亿美元之巨,国内自产率尚未突破20%的门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及无人驾驶等前沿领域,高端芯片的短缺已成为技术发展的“卡脖子”环节,中方提出放宽出口管制,本质上是希望打破技术封锁,推动产业链自主化。 荷兰于中美之间处境微妙且左右为难,ASML光刻机业务全球市占率超八成,中国为其第三大市场,2024年销售额超50亿欧元,一旦失去中国这一重要市场,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ASML技术创新的步伐,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中国提供了大规模的应用场景,缺少这一环节,设备升级的动力也将随之减弱。 另一方面,荷兰又是美国的盟友,在军事、安全等领域高度依赖美国,美国对光刻机的管制,本质上是想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若荷兰为捍卫自身技术霸权而单方面放宽出口限制,不但可能遭受美国制裁,而且极有可能被冠以“破坏国际规则”之名。 费尔德坎普访华之际,虽称“会持续与中国探讨半导体合作”,却又强调“达成尽可能自由的国际贸易乃吾等目标”,其模棱两可之态,正彰显出荷兰的纠结心理。 美国对光刻机的管制,美其名曰“国家安全”,实则尽显技术霸权,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不但未放松对中国半导体的管制,反而进一步收紧。 2025年5月,美方领导人颁布行政命令,意图在国际层面全面封禁中国使用AI芯片,并强令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终止向中国市场提供降规格替代型号产品,这种不惜"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拖慢中国的科技发展步伐,但从长远发展角度考量,却有可能成为催化中国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关键推动力。 举个例子,2023年荷兰扩大光刻机管制范围后,中国芯片产业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的步伐,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28纳米及以上制程领域逐步实现自主化,美国封锁越严,中国突破的决心就越强。就像网友调侃的那样:“封锁二十年,连机床都能逆袭,何况光刻机?” 这场博弈的另一个焦点,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未来,半导体产业高度全球化,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单方面实施出口管制,不仅损害中国利益,也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荷兰ASML的CEO曾公开表示:“过度管制只会让技术停滞,最终损害所有人。” 中国需要荷兰的光刻机来提高芯片产量,而荷兰则依赖中国的巨大市场来维持其技术优势,双方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对彼此都有利。 如果荷方能够在美国压力之下找到折中之道,比如放宽对非EUV光刻机出口的限制政策,或是深化双方在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便有可能创造双赢局面,不过,现实却是,美方不太可能轻松让步,同时荷兰也缺乏足够的底气来做出真正独立的战略抉择。 说实话,美国对光刻机的封锁,有点像“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半导体产业是全球化的产物,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独立,美国封锁中国,短期内或许能延缓技术进步,但长期来看,反而会加速中国自主创新的步伐。 就像当年美国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封锁,结果中国自己搞出了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现在,中国在光刻机领域也在加速追赶,虽然短期内难以突破EUV技术,但DUV光刻机的国产化已经取得进展。 荷兰的处境更让人同情,作为一个小国,它既想保住ASML的市场,又不敢得罪美国,但长期来看,这种“骑墙”策略可能两头不讨好,如果荷兰能顶住美国的压力,与中国开展更务实的合作,或许能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破局者”,反之,如果一味追随美国,最终可能失去中国市场,也损害自身的技术竞争力。 说到底,技术封锁解决不了问题,合作才是正道,中国已经多次表态,愿意与包括荷兰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如果美国能放下霸权思维,荷兰能更独立地决策,或许这场博弈能迎来转机,否则,光刻机禁令只会成为“电子古董”,而中国半导体产业,终将在封锁中走出自己的路。
荷兰外长访华亲口承认:中国要求解除光刻机封锁!荷兰外交官在镜头前直言,中国在会谈
彩虹糖豆乐园梦
2025-05-28 00:59:38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