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国洲际导弹首次发射,但计算弹头的落脚点却难住了众多科学家,一位扫了数十年厕所的老人站了出来,仅用了一支笔、一叠纸,就准确推算出来弹头落脚点!当得知老人的身份后,众人却坐不住了。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科技人物 | 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 1927年,年轻的束星北远赴德国柏林,进了爱因斯坦的物理研究所,凭着聪明和刻苦,他很快就把相对论这些深奥的理论给吃透了,可这位冉冉升起的科学新星,心里头最惦记的还是故土,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国土沦丧的刺痛感让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 面对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旧中国,束星北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开始琢磨自己学物理的真正意义,恰好这时,英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雷达的消息给了他巨大启发,他敏锐地察觉到,若中国能够掌握此项技术并应用于军事领域,国防实力必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于是,束星北全身心投入雷达技术的攻关,深信此项技术将助力中国在情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1944年,在重庆军令部的实验室里,束星北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雷达装置,抗战结束后,他转而执教齐鲁大学,为祖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物理专业人才。。 谁能想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天之骄子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因为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原因,他在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中吃了大亏,从受人敬仰的科学家一下子跌落到科学院里打扫厕所,过去握着精密仪器的手,如今整天跟脏东西打交道。 科学院内部亦经历了一场“大换血”,束星北往昔的同事大多已离去,新来的年轻人基本不识这位昔日的学术翘楚,他们只注意到,干活的间隙,总有个打扫厕所的老人,一个人蹲在角落,用捡来的纸片演算些旁人看来头疼的数学和物理公式。 即使到了1972年,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访华,跟周恩来总理谈到中国教育人才“断层”问题时,还特地推荐了自己的恩师束星北,说中国不缺好老师,束星北就是顶尖的,李政道希望能跟恩师见上一面,却没能如愿,他那时并不知道束星北身在何处,正经历着怎样的磨难。 时间转到1980年,当中国开始搞洲际导弹的关键实验时,身处逆境的束星北内心比谁都激动,他常常顾不上自己身上可能还带着的“味儿”,悄悄地出入各个实验室,仔细观察科学家们的讨论,分析墙上图纸的计算公式,时而紧锁眉头深思,时而又会心一笑。 大家知道他没什么坏心,也就默许了他的旁观,只是那些核心的机密数据自然不会让他接触,直到那次,弹头落点计算陷入僵局,讨论异常激烈,研究室里的气氛几乎降到冰点,束星北再次悄然走近,拿起桌上的图纸细细端详,然后就在草稿纸上飞快地写了起来。 当在场的科学家们凑近一看,无不瞠目结舌,那纸上清晰列出的,正是他们苦苦追寻却算不出来的弹头落点精确推算过程!眼前这位扫了十几年厕所的老人,竟然以这种方式石破天惊。 束星北不光是顶尖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早年在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交通大学等多所名校任教,教学风格独特,学术功底深厚,深深影响了一代学子。 他上课不依赖讲义,也少在黑板上写东西,却总能用最直观简练的方式,把物理定义的本质讲透,启迪了包括李政道、吴健雄、程开甲在内的一大批日后成为物理学界翘楚的天才学生。 然而,束星北的个性也像他的才华一样鲜明,他身材魁梧,嗓门洪亮,人称“束大炮”,什么时候都带着一股理直气壮的劲儿,这种刚正不阿、锋芒毕露的性格,让他在学术上容不得半点含糊,但也给他的人生埋下了不少坑。 他曾因为争抢实验设备跟教务主任动过手;也曾因为苏步青教授受辱而怒打“革命干部”,结果反而把自己送进了班房,好友王淦昌邀请他进中科院,他拒绝了,理由是觉得当时的科学院“缺少科学家气质”。 这位“蒙尘的明珠”终于在洲际导弹事件后被重新发现,“中国雷达之父”的名号再次响彻神州,尽管经历了二十二年的压制与屈辱,直到1979年底才彻底平反,已经是古稀之年的束星北,科学热情和报国之心却丝毫未减。 他随后专注于动力海洋学领域的探索,持续为国家海洋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1983年,束星北溘然长逝,生前,他曾表达将自己大脑捐赠给青岛医学院用于科研的心愿,希望能揭示其智力超群的奥秘,遗憾的是,因各种因素阻碍,这一心愿未能达成,他的遗体最终简单下葬,未能再为科学作最后贡献。 束星北的一生,是天才与磨难交织的一生,是科学救国信念与残酷现实碰撞的一生,他的故事,不单是一位科学家的个人传奇,更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回顾束星北先生坎坷而又卓越的一生,我们不禁要问,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到底该如何更好地珍视和保护那些像束星北一样拥有独立思想和卓越才华的“国之瑰宝”,从而避免类似的人才悲剧重演呢?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6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