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企业估值,就像给一座藏在迷雾里的金矿称重——你看不到全貌,却要算出它未来能挖出

周仓与商业 2025-07-13 13:43:47

给企业估值,就像给一座藏在迷雾里的金矿称重——你看不到全貌,却要算出它未来能挖出多少金子。巴菲特的答案直击本质:一家企业的真正价值,等于它这辈子能赚的所有现金流,折算到今天的总和。 金钱从来不是静止的。今天的100元,能买理财、投项目,滚成明天的105元、后天的110元;而十年后的100元,可能只够买现在80元的东西。更麻烦的是,未来藏着无数变数:市场突变、政策调整、对手逆袭……距离现在越远,风险就像滚雪球般变大。所以给未来的钱“打折”时,时间越久,折扣就得越狠——这就是贴现率的逻辑,像给未来的收益裹上一层防风险的保鲜膜。 但估值从不是数学题。要是套公式就能算准,最富的应该是会计师,而非巴菲特。芒格曾笑着说:“我从没见沃伦拿着计算器算企业价值。”他们更像老中医,望闻问切间已有答案:这家公司的护城河够深吗?管理层靠谱吗?行业天花板够高吗?这些看不见的“脉象”,比任何公式都重要。 段永平的“毛估估”更形象:就像看一个人是胖是瘦,你不会蹲下来数他身上的脂肪细胞,一眼望去便有判断。他重仓苹果前,研究其产品、生态、管理层多年,股价是高是低,早已在认知里形成直觉。这就像老球迷看球,不用查数据也知道哪位球员状态正佳、值不值得下注。 这也是“能力圈”的真谛。你盯着一家公司三年、五年,看着它经历旺季淡季、顺境逆境,就像看着朋友从青涩到成熟,他值多少分量,你心里自然有杆秤。但要是突然让你给一个素未谋面的企业估值,就像让文科生解微分方程——不是能力不够,是不在你的认知版图里。 说到底,估值的核心不是算数字,而是拼认知。公式是工具,阅历是燃料,而对企业的深度理解,才是让估值之船穿越市场迷雾的指南针。

0 阅读:5
周仓与商业

周仓与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