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当了!”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结局。 这些产品本该流向市场,却因为没人要,整批整批堆放着,连仓库的人都不敢多看一眼。 整个产业突然被推向悬崖边,原因就在于美国当时向中国出售的是老式设备,但很快又公布了最新的生产技术。 新设备的产能和效率高出不少,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还更低。 中国刚买入旧设备还没用几天,就被美国的新产品冲垮了市场,所有厂家手里的产品立刻变得乏人问津。 这个看似划算的交易,最后变成了整个产业的一场大危机。 行业里的人心里都明白,这其实是美国早就设计好的套路,目的就是一步步让中国的产品在市场里被挤压出去。 数不清的原料积压下来,同行之间也都在打听究竟能不能解决眼前的难题。 但就在大家都打算放弃或者认命的时候,有一个人并不甘心。 这个人就是闵恩泽院士,他提出不能依赖别人,也别被动地去接纳新设备,反而要在现有的这些旧机器基础上做出技术突破。 这其实是把极大的压力,转变成了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但光有主张还远远不够。 一个攻关团队很快就召集了起来,大家都清楚他们要啃的是一块多硬的骨头。 接下来的每一天,他们都反复在机器旁边演算数据,调整参数,对设备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的尝试。 期间大量实验都失败了,有时气氛甚至压抑得人呼吸不过来,但是谁也没有停下脚步。 所有人都憋着一口气,就是想让中国的己内酰胺生产,再也不要被人这样牵着鼻子走。 实验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也经历过无数次的推倒重来。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之后,他们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回报。 他们用自主改造的国产设备,做出来的己内酰胺不仅各项指标全部达标,而且还能做到成本更低、质量更高、对环境也更加友好。 这些产品一进入国际市场,立刻就打破了原来的格局。 各国客户很快开始关注来自中国的己内酰胺,而美国的供应商原先那种笃定的信息,一下变成了惊讶和难以置信。 美国那边最初还怀疑是不是数据有误,甚至觉得这是中国人在弄虚作假。 但市场的反馈很快证实了这一切都是真的,中国产品靠着性价比和质量上的优势,迅速打开了销路,彻底打破了依赖进口的局面。 中国的己内酰胺产业几乎在一夜之间重新崛起,整个行业的地位也大大提升了。 仓库里再也没有堆积的“废品”,反而需要加班加点来满足源源不断的订单需求。 现在回头来看,那一次的危机让所有相关行业都明白了一件事。 依赖别人来发展,终归是有可能被人卡住脖子的。 每一次外部的设限和封锁,其实也是推动自主创新的最佳契机,只有真正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制造才不怕别人来设圈套。 中国的己内酰胺从“被淘汰的产品”转变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用实践证明了只靠买设备,是永远无法长久立足的。 闵恩泽院士带领的技术团队,通过那次差点让整个产业“归零”的打压,给了行业一次彻底翻盘的机会。 而经历过这一场技术较量之后,我们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不断坚持自主创新,中国制造才不会轻易倒下。 信源:科学网《闵恩泽:踏平坎坷,做国家石化工业的“催化剂”》
“我们上当了!”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
芸霄记史
2025-07-13 15:28: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