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

韫晓生 2025-07-13 17:04:58

[太阳]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国家有需要,我随时出发;大众网——周末人物|从赤脚医生到国家传染病医学的开拓者,李兰娟:一辈子)   李兰娟的人生轨迹几乎与新中国的成长完全同步。她从一个乡村的女孩,一步步走到国家危难时冲在最前线的白衣战士,把一生所学,都用在了守护国民健康这件事上。   更有意思的是,她总在医学的“无人区”里,用一股超乎常人的劲头,为人类对抗疾病打开新的可能。究竟是什么信念,能让她在这条路上几十年如一日地走下去?走出一条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路?   1947年李兰娟刚出生时,他们家里已经快被生活压垮。后来土地改革,家里分了田,日子才有了点起色,她也上学了。可这条路走得相当艰难,她全靠助学金才读完了初高中。   那个年代,农村缺医少药的苦,她看得真真切切,一颗学医的种子就此埋下。进入杭州高级中学求学时,李兰娟对医学的兴趣已经藏不住了。她跑到省中医院拜师,还买了一堆医书猛啃。   后来她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回了老家。村里缺老师,她就去当代课老师,同时用针灸给乡亲们看病。久而久之,村里纷纷呼吁让她当村里的医生。   刚巧村里要办合作医疗站,可赤脚医生,每天只给5个工分。而她当老师一个月工资有24块。她必须要在这两个职业中做选择,换做旁人,或许也就继续将医生当做爱好。   谁知李兰娟竟选了赤脚医生。她心中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医学梦,当老师当然好,但当赤脚医生能有半年脱产学医的机会,她非常想要继续学医,为村子里的人来带更多希望。   面对别人说她“脑子有毛病”的议论,她只回了一句:“我没毛病,就是想学习”。这份对学习的执念和对乡亲的感情,实在纯粹。   当上赤脚医生后,李兰娟每天背着药箱,在田间地头巡诊,甚至一边帮农民割稻子,一边给人看病。她样样都干,成了村里无所不能的“全科医生”。   这份兢兢业业,为她的人生带来了转机。1970年,李兰娟获得了保送浙江医科大学的机会。乡亲们再舍不得,也知道不能耽误这个好学上进的年轻人。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9岁的李兰娟拿着申请到的3000元青年科研基金,一头扎进了“人工肝”研究。这在当时,几乎被整个医学界看作是天方夜谭。   质疑声不断,技术难题一个接一个,可李兰娟认准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她带着团队,在无数次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摸索,一步步往前挪。   1998年,“人工肝”技术成功用于临床,病死率大幅下降。李兰娟团队的这项成果,救了无数人的命,也为世界重型肝炎治疗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之后的岁月里,李兰娟一直守在传染病研究和防治的第一线。2020年初,武汉疫情告急,73岁的她再次请战,带着一支顶尖专家团队和几十箱物资,连夜奔赴武汉,直接进驻最核心的战场。   这位古稀老人,把她倾注毕生心血的先进经验都带到了武汉。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次次进入隔离病房,跟时间赛跑。有人问她为什么又来了,她回答“国家有需要,我随时出发。”   在她的团队接管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ICU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为了留下“带不走的经验”,她亲自给当地医护上课、带教。   当时网上流传出一张动人的照片,她脱下防护服后,脸上勒痕累累,但是她的微笑却给人一种安定向上的力量。   2024年,她和自己的丈夫又自己创立公司,即便是已经在七十岁高龄,她依旧奋战在医疗的第一线。   回看李兰娟的过往,她对知识有种近乎贪婪的渴望,她心里永远装着病人和国家,她更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魄力,总能啃下最硬的骨头。   她的人生选择,从当赤脚医生到研发人工肝,再到逆行武汉,每一次都像是一场豪赌,可她每一次都赌赢了。那么,在这位国士身上,什么最让你动容?

0 阅读:306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