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男子开车回老家,顺路载了个女老乡。路上两人聊得火热,关系也拉近不少,可没

烟雨评社 2025-07-14 13:53:18

河南,一男子开车回老家,顺路载了个女老乡。路上两人聊得火热,关系也拉近不少,可没过多久女老乡开始喊“卡出问题”“工资没发”等各种理由,找他借小钱救急。男子也心软,觉得女子在外面不容易,200块,300块的借,等借了300块男子发现不对劲,立刻收手。谁知对方竟发狠话:“不借这最后300?信不信之前的钱一分别想要回!我说到做到!” 男子怕之前钱真没了,咬牙又转了300块。结果钱一分没要回来,女老乡直接人间蒸发!好心帮忙的老乡,翻脸成了赖账的“债主”。男子顿时傻眼了,辛苦攒的3000多块,还有那句威胁,一起打了水漂。 去年,王先生为省点油钱和过路费,顺道载了几位老乡回家。这本是件再平常不过的好事,可谁知,其中一位萍水相逢的女老乡,竟成了他此后数月噩梦的起点。 那次归途,开始得颇为愉快。王先生在路上遇到这位搭顺风车的女老乡,一聊才发现彼此的家乡就在隔壁。那份“老乡见老乡”的亲切感,让车内的气氛很是热络。 他们聊着家乡的点滴,也互诉在外打拼的不易,仿佛是认识多年的老友。分别时,王先生甚至有些不舍,主动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两人就此成了社交软件上的好友。 起初,这份老乡情谊很单纯,仅限于偶尔的嘘寒问暖。今年五月,这份情谊开始变味了。女老乡主动找上门来,说自己的银行卡出了问题,生活费告急,想找王先生借300元周转一下,并承诺“过几天就还”。 王先生深知出门在外的难处,又觉得对方年纪小,心里一软,便爽快地转了账。他以为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江湖救急,却没料到,这正是噩梦的开端。 自从借出第一笔钱,女老乡就仿佛打开了借钱的“潘多拉魔盒”。她开始以各种理由频繁开口:一会儿是工资没发,一会儿是生活费紧张,再不然就是银行卡又出了岔子。 奇怪的是,她每次借的钱都不多,通常就是两三百元,金额小到让人觉得难以启齿拒绝。加上她在沟通时总是态度温和,话说得也好听,心软的王先生出于老乡情分,每次都半推半就地把钱借了出去。 就这样,时间一长,次数一多,王先生猛然一算,自己零零总总借出去的钱,竟然已经接近3000元了。他这才惊醒,心想这可不行,再这样下去,自己辛苦赚的钱恐怕真要“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他下定决心,不能再借了。 可当王先生明确拒绝女老乡又一次300元的借款请求时,对方竟撕破了脸皮,发来一条赤裸裸的威胁信息:“这300元你要是不借,信不信你之前借给我的钱都打水漂?我说得出来,就做得到。” 王先生一下子懵了,他明白了对方的意思:这是在用旧债逼他借新钱。害怕近3000元真的打了水漂,他心一慌,抱着一丝侥幸,再次把300元转了过去。 结果,正如他最担心的那样,这笔钱连同之前的欠款,彻底石沉大海。女老乡收钱后就失联了,任凭王先生如何联系,对方都不再理睬。 直到这时,王先生才彻底醒悟,自己的一片好心,被对方彻彻底底地利用和欺骗了。在无法追回欠款的无奈下,他只好求助于调解员,希望借助第三方力量,讨回这笔对他而言意义重大的辛苦钱。 王先生和女老乡之间,虽然没有白纸黑字的借条,但详细的微信聊天记录和线上转账凭证,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足以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关系,王先生完全有权要求对方还钱。 女老乡借钱不还,意图非法占有这笔钱,这在法律上构成了“不当得利”,她理应返还,这事儿可能还不只是普通的民事纠纷。 如果女老乡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还钱,而是通过编造各种理由骗取王先生的信任和钱财,那么她的行为就可能涉嫌“诈骗罪”。考虑到她反复借款的模式和最终失联的结局,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至于最后那句“不还旧债”的威胁,性质就更恶劣了,已经带有“敲诈勒索”的影子,足以构成治安违法行为。 王先生向调解员求助是明智的第一步。如果调解不成,他完全可以凭借手中的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针对女老乡的威胁行为,他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所以,这件事给我们提个醒,出门在外一定要谨慎一点,尤其是突然而来的善意和热情,一定要提防,借钱的时候也要保留好证据,不要丧失关键证据从而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平时也要谨慎,不能让自己的善意成为他人利用伤害自己的工具。 信源:都市报道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