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和中国联手,根本活不下去。 在科技全球化的今天,美国若执意与中国脱钩,其优势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以芯片领域为例,中美本可通过技术互补形成全球产业链的“双引擎”,但美国近年的单边制裁政策却将这一愿景推向破裂边缘。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量同比增长19.5%,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持续扩大。 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企业在成熟制程领域的突破——中芯国际55nm芯片的制造成本仅为台积电的十分之一,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占领新能源汽车电控模块等市场。 反观美国企业,德州仪器因发起价格战导致毛利率从2022年的68.8%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56.8%,最终被迫调整策略。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行为,暴露了技术垄断思维的局限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AI芯片领域的专利布局已形成规模效应。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至2024年中国智能芯片专利申请量达19893项,华为昇腾、百度昆仑芯等产品在特定场景的性能表现已超越部分国际竞品。 当美国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扩散规则》构建“技术围墙”时,中东国家却选择与中国合作——沙特与中国签署的AI芯片采购协议中,明确要求引入中芯国际的封装技术,这种市场选择揭示了技术霸权的不可持续性。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市场贡献了其全球20%的营收,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始终维持在90%以上。 这种深度依赖使得美国企业在政策博弈中陷入两难:若跟随政府对华技术限制,将直接影响其全球利润;若继续合作,则面临国内政治压力。 这种矛盾在5G通信领域同样显著——中国光传输设备2024年出口量达1.2亿台,华为、中兴的基站设备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而美国同类产品因成本劣势逐渐退出竞争。 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垄断终将被市场规律打破。美国若继续坚持“零和博弈”思维,其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将加速流失。 正如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期访华所揭示的——企业层面的合作意愿与政府政策的冲突,正成为制约美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开放合作才是维持全球产业链稳定的唯一出路,而单边制裁终将反噬自身,让美国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失去主动权。
英韦达黄仁勋向美国政府喊话:中国军方肯定不会用美国造的芯片,中国军方也必定考虑美
【7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