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张爱玲的父亲趁妻子不在家,偷偷拿着针管来到张爱玲的房间,在昏迷的张爱玲胳膊

南风意史册 2025-07-14 17:59:11

一天,张爱玲的父亲趁妻子不在家,偷偷拿着针管来到张爱玲的房间,在昏迷的张爱玲胳膊上注射一针。                      "不要管我,让我死......"1938年深秋,一栋老式洋房的阁楼里,18岁的张爱玲蜷缩在潮湿的被褥中,高烧让她的意识模糊不清。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房门被悄然推开,她的父亲张志沂,踏着猫一般的脚步走了进来。   没有医生,没有佣人,甚至连一盏灯都不愿打开。在昏暗中,他粗暴地抓起女儿纤细的手臂,冰冷的针头扎入皮肤的刹那,张爱玲微弱地挣扎了一下,最终只吐出那句绝望的哀求。   这一针,究竟是救命的良药,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虐待?   这个日后以《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惊艳文坛的天才女作家,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黑暗童年。   她的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遗少子弟,终日沉溺于鸦片烟榻,将祖产挥霍殆尽。母亲黄逸梵无法忍受丈夫的堕落,在张爱玲四岁时远赴欧洲,将她和弟弟张子静遗弃在这个日渐腐朽的家中。   在这个充满敌意的环境里,张爱玲成了最不受欢迎的存在。继母孙用蕃对她百般刁难,父亲对她漠不关心,动辄打骂。最令人发指的是,仅仅因为去生母家小住,父亲竟将她囚禁在空置的阁楼长达半年。   那里没有窗户,只有潮湿的霉味和老鼠的窸窣声作伴。当痢疾引发的高烧让她奄奄一息时,父亲才勉强同意"救治"。不是出于疼爱,而是怕她死在家里"不吉利"。   当张志沂拿着针管走向女儿时,他脸上写满的不是担忧,而是不耐烦。这个对医学一窍不通的遗少,甚至不确定注射的剂量是否正确。   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回忆:"父亲给我打针时手在发抖,但不是担心我,而是怕被继母发现。"在那个畸形的家庭里,连最基本的父爱都成了见不得光的勾当。   这一针勉强保住了她的性命,却也彻底斩断了她对父亲最后的期待。病愈后,张爱玲开始策划逃离。1938年的一个雨夜,趁着守卫换班的间隙,她翻出窗户,头也不回地奔向母亲和姑姑的住处。   那一刻,她不仅逃离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家,更开启了她作为作家的宿命:用文字救赎自己。   晚年的张爱玲独居洛杉矶,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995年9月8日,当人们发现她的遗体时,这位曾惊艳整个华语文坛的才女已经离世多日。公寓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有一沓未完成的手稿,和那个永远停留在18岁的、被父亲注射的少女灵魂。   她曾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父亲那支在暗夜中扎入她手臂的针管,或许就是最痛的一只虱子,它没有杀死她,却让她永远记得,有些所谓的"救赎",比死亡本身更加寒冷。   张爱玲的一生都在逃离:逃离父亲,逃离继母,逃离战乱,甚至逃离爱情。但无论她走得多远,那个雨夜里的针管、阁楼中的黑暗,始终如影随形。   这或许就是原生家庭最残酷的诅咒:它不会立即置你于死地,却会让你用尽一生,去治愈那个从未被真心爱过的自己。   信息来源: 《张爱玲传》   文|知又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0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