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2年,杨金英等十几名宫女趁嘉靖皇帝熟睡之际,试图用黄绫布将其勒死。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不仅险些终结了嘉靖的性命,更是深刻影响了明朝中后期走向。 嘉靖皇帝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在登基初期展现出非凡的手腕。他通过 “大礼议” 之争巩固皇权,革除前朝弊政,整顿吏治,一度开创了 “嘉靖新政” 的良好局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嘉靖将精力转向追求虚无缥缈,并不存在的所谓“长生不老之术”。 嘉靖不仅在宫中大规模修建道观,还召集群臣进献祥瑞,重用邵元节、陶仲文等道士,让他们参与祭祀,其奏请往往凌驾于内阁票拟之上。 为炼制所谓的 “长生丹药”,嘉靖采纳道士建议,推行了一系列摧残宫女的手段。长期的身心摧残让宫女们陷入绝望。她们不仅要承受生理上的痛苦,还要时刻面临死亡威胁。 与此同时,嘉靖因丹药副作用变得性情暴戾,宫女们敢怒不敢言,这也为日后的宫变埋下了致命隐患。 除了宫女的悲惨境遇,嘉靖朝的后宫斗争也为宫变提供了温床。 当时后宫中,方皇后、端妃曹氏、宁嫔王氏等妃嫔为争夺帝宠明争暗斗。其中,端妃曹氏因容貌出众深得嘉靖帝宠爱,常居翊坤宫侍寝,这引起了其他妃嫔的嫉妒。 宁嫔王氏曾因 “久未得子” 被嘉靖帝斥责,心怀怨恨。而方皇后虽位居中宫,却因年老色衰逐渐失宠,对专宠的端妃早已不满。 这种后宫势力的失衡,使得部分妃嫔暗中与对皇帝不满的宫女产生联系,为宫变的策划提供了潜在的助力。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几名宫女在长期压迫下终于下定决心反抗。她们大多是负责皇帝起居的底层宫女,其中包括杨玉香、苏川药、邢翠莲等,多为“丹药采补制度”的直接受害者。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宫女们在私下密谋时曾说:“与其被他(嘉靖)折磨死,不如我们先下手为强。” 她们计划趁嘉靖在端妃宫中熟睡时将其杀死,随后谎称皇帝 “中风而亡”。为确保计划成功,她们还联系了宁嫔王氏,得到了她的暗中支持。宁嫔不仅提供了翊坤宫的布局信息,还承诺事成后保宫女们性命。 十月二十一日夜,嘉靖宿于翊坤宫端妃处。深夜时分,杨金英等十六名宫女悄悄潜入寝宫。按照事先分工,杨玉香将一条细料仪仗花绳解下,搓成绳索;邢翠莲按住嘉靖胸口,王槐香按住上身,苏川药按住左手,关梅秀按住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住双腿;杨金英则将绳索套在嘉靖帝脖子上,由姚淑翠和关梅秀用力拉扯。 然而,由于极度紧张,杨金英在打结时误将绳索打成死结,无论如何用力都无法勒紧。嘉靖虽被勒得气绝昏迷,但并未死亡。 宫女们见状惊慌失措,其中张金莲因恐惧跑出寝宫,向方皇后告密。 方皇后闻讯立即带人赶往翊坤宫,此时宫女们仍在试图用钗簪刺向嘉靖。这时,卫队赶到后,将十几名宫女全部抓获,昏迷的嘉靖被紧急抢救。 这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在持续约半个时辰后以失败告终。 嘉靖帝苏醒后,对宫变之事震怒不已,下令方皇后彻查。在审讯中,杨金英等宫女供出了宁嫔王氏,但坚称端妃并不知情。 然而,方皇后早已对端妃心怀不满,趁机将端妃也列入涉案名单,诬陷她 “知情不报,参与谋逆”。 暴怒的嘉靖下令将十六名宫女处死,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也被 “赐死”,其家族被株连流放。 为斩草除根,方皇后还下令将所有与宫女有牵连的宦官、宫娥全部处死,此次事件前后共诛杀数百人,紫禁城一时血流成河。 值得注意的是,端妃是否真的参与谋逆,存在很大争议。 这桩公案虽无定论,但无疑反映了后宫斗争的残酷性。 壬寅宫变成为嘉靖帝统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经此一劫,他对宫廷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从此搬出紫禁城,住进西苑永寿宫,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 “不上朝” 生涯。 宫变后嘉靖 “益厌政事,专事斋醮”,将朝政完全交给严嵩等权臣处理。 嘉靖甚至认为宫变是 “上天示警”,反而因此更加痴迷道教,频繁举行祭祀仪式,每次仪式花费动辄数十万两白银,导致国库日益空虚。 嘉靖的这种消极怠政的态度,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如果杨金英等宫女在宫变中真的将嘉靖杀死,那么造成的影响可就深远了。 参考资料:《明世宗实录》
1542年,杨金英等十几名宫女趁嘉靖皇帝熟睡之际,试图用黄绫布将其勒死。这是中国
帝王八卦
2025-07-14 18:09:18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