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593 年,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花重金买了一根红薯藤,冒死将它偷偷编进了回国商船的缆绳里,这一举动触犯了菲律宾的国法,若被发现,会被处死 陈振龙本是秀才出身,因家道中落才跑去经商,脑子活,胆子也大。1593年,他在吕宋岛做生意时,偶然发现当地人吃的“camote”,也就是红薯。陈振龙马上想到家乡福建,那儿水稻常因干旱减产,老百姓饿肚子是常事。他心想,要是把红薯带回去,多少人能活命啊。可问题来了,西班牙殖民当局把红薯看得很紧,严禁外流,违者杀头。陈振龙知道这风险,但他没退缩。 为了把红薯藤带回国,陈振龙动足了脑筋。他通过熟人找到一个种红薯的农民,偷偷买了一根粗壮的藤蔓。怎么藏呢?他想了个绝招——把藤蔓编进商船的缆绳里。缆绳是粗麻绳做的,又脏又旧,谁会仔细检查?他趁夜把藤蔓缠进去,还抹上泥巴和海水,让它跟绳子融为一体。第二天,西班牙检查官上船翻了个遍,连船板都敲了,可愣是没看出缆绳里的猫腻。陈振龙硬是憋着一口气,船终于开回了福建。 回到福州,陈振龙赶紧把藤蔓种下去。他挑了块向阳的地,天天浇水松土,没多久藤蔓就发芽了。再过几个月,地里挖出的红薯个个饱满。1594年,福建赶上大旱,庄稼全死了,老百姓饿得不行。陈振龙和儿子陈经纶带着红薯去找福建巡抚金学曾。金学曾尝了红薯,觉得靠谱,马上让人分发藤蔓推广种植。陈振龙还亲自教农民怎么种,挖坑、埋藤、施肥,一步步来。起初大家不信,可红薯真在瘠薄的地上长起来了,收成还不少,村里人总算有了救命粮。 红薯这东西,救急只是开始。它慢慢从福建传到江南、华南,全国都种开了。到了清朝,中国人口从1.3亿涨到4亿,红薯功劳不小。它不挑地,产量高,成了跟稻米、小麦一样重要的粮食。福建人没忘陈振龙,清朝时还给他修了个“先薯亭”,碑上写了他的事迹。 陈振龙胆大心细。他冒死带回来的红薯藤,不光填饱了肚子,还改了中国农业的命。他一个小人物,没啥官职,却干了件大事。换今天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普通人也能凭智慧和勇气干出不普通的事。
公元1593年,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花重金买了一根红薯藤,冒死将它偷偷编进了
蕊蕊聊过去
2025-07-14 19:40: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