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变成第二个「家」之后,除了冰箱彩电大沙发这种常规配置,座舱的娱乐性也愈发受到重视。
传统车载屏幕之外,车载激光投影技术正从百万豪车向 30 万级市场普及 —— 像问界 M9、享界 S9、smart 精灵 5 等车型已搭载这一技术。它们不仅能在幕布上投射影片,还能应用于 HUD 抬头显示、智能车灯、车内外灯光交互等创新场景。
今天就来谈谈,相比传统车载显示,激光投影方案到底「优」在哪里,又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智能座舱体验?
首先,传统车载显示(如 LCD/OLED 屏幕)本质是固定形态的显示工具,它的尺寸(中控屏 10-15 英寸、仪表盘 8-12 英寸)和位置(中控台、方向盘前)完全固定,想增大尺寸就得换更大面板(成本陡增),想把导航投到挡风玻璃上更是无法实现。
而车载激光投影技术的逻辑完全不同,它通过耐震激光模组和车规级DLP芯片,可以将图像投影至任意平面,(如挡风玻璃、车顶、幕布、甚至车外地面),形成清晰、适应复杂环境的动态图像。
这种 “无实体屏幕” 的灵活性,让它能覆盖远超传统屏幕的场景:车内可实现巨幕观影,车外能支持智慧灯光交互、露营投影、K 歌、游戏等。
其次,车载激光投影的技术要求远高于消费级激光投影,原因在于它需要满足车规级适配。它的元器件需通过至少 50 项可靠性测试(如高温、低温、振动、粉尘等),确保在 - 40℃至 85℃的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使用寿命可达 10-15 年,足以覆盖整车生命周期。
再者,车载激光投影技术满足了智能座舱的三个核心需求:驾驶更安全、交互更自然、场景更灵活。
在信息展示上,传统座舱中,驾驶员看导航常常需要低头看仪表盘,转头看中控屏的导航,视线偏离就容易分散注意力,导致意外发生。
激光投影能把所有关键信息 「钉」 在驾驶员视线范围内:比如通过 AR-HUD 把车速、导航、碰撞预警投射到挡风前,驾驶员余光就可以看清;更进阶的比如小鹏和华为共同研发的 AR-HUD,不仅可以投射行驶路线,还可以在错误路口投射“X”标记,在雨天、雪天绘制虚拟的车道线,比传统导航更直观。
在交互方式上,激光投影在保留传统交互优势的同时,新增了 「无界交互」 能力,以问界 M9 为例,它不仅支持 “灵犀指向遥控”、语音唤醒,还支持隔空手势操作(如挥手调音量)、多屏联动,无需手动切换设备,操作更便利。
在场景适配层面,激光投影的灵活性更为突出。
除了支持车内巨幕观影、AR-HUD 导航这些核心场景,它还能延伸出丰富的功能:比如车辆迎宾时,可在车外地面投射专属 logo 或动态灯语,强化仪式感;泊车过程中,能用 “临停等待”“注意礼让” 等投影灯语替代传统喇叭提示,既减少噪音干扰,又让交互更直观。
简单来说,激光投影与传统方案的核心差距在于「固定」与「灵活」,前者受限于尺寸、位置和环境,后者能在任意地方画出清晰的内容,衍生出更丰富的体验。
这也是智能座舱的未来形态——驾驶员更专注、交互更顺手、场景随需求自由切换。
听不懂的汽车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