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录‖欧洲陷入俄乌冲突外溢的焦虑之中 7月14日,特朗普与北约秘书长吕特高调宣布“乌克兰军援新机制”——美国提供最先进武器,北约全额支付,转手交付乌克兰。一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将在“几天内”抵达战场,后续武器清单更被曝可能包含远程导弹,可打击莫斯科等俄罗斯纵深目标。 这一机制“三大欢喜”:美国摆脱了直接军援的财政负担,欧洲盟友捍卫了价值观的道德制高点,而乌克兰则实现武器自由。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核领域。就在协议签署前三天,英法签署《诺斯伍德宣言》,首次明确协调核威慑力量。马克龙提议的欧洲“核保护伞”虽遭英国首相斯塔默以“反对核扩散”婉拒,却获得波兰、立陶宛等国积极响应。 表面看是为应对美国可能撤回核保护,实则暴露欧洲对常规军力失效的恐慌——当北约的常规武器无法阻止俄罗斯推进时,核威慑成了最后的心理防线。 欧洲的焦虑不仅来自战场,更源于美国日益显露的“抛弃”姿态。 6月北约海牙峰会沦为“军费摊派现场”,特朗普强压盟国将国防开支提至GDP的5%,却豁免美国自身履行同等义务。当西班牙拒绝全额认捐时,特朗普直接威胁贸易报复:“他们必须在贸易上偿还我们!” 美国的战略自私正倒逼欧洲铤而走险。德国总理默茨2月胜选后疾呼“结束对华盛顿依赖”,7月又紧急应对特朗普对欧盟30%关税威胁——这足以重创德国汽车、机械支柱产业。 当安全与经济双重绞索收紧,德国的反应耐人寻味:一面推迟国内经济政策筹备“贸易战”,一面加速推进扩军计划。默茨的“摆脱美国”誓言,正从政治口号蜕变为危险的自救行动。 欧洲的“备战”动作已触发连锁反应。 俄罗斯对北约远程导弹计划发出最严厉警告,普京加速推进“解放顿巴斯”军事目标。特朗普则加码经济威慑:若50天内不解决俄乌冲突,将对俄征收100%关税+次关税。 所谓次关税,就是谁购买俄罗斯的能源,就加征谁的关税。 而英法核协作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专家警告:即使两国核力量总和不足俄罗斯三分之一,其整合尝试仍将刺激俄启动新一轮核军备竞赛。在乌克兰战火未熄的背景下,这等同于“给爆炸物浇汽油”。 更令人忧心的是欧洲内部的裂变。德国选择党获史上最高选票,默茨被迫与之周旋;波兰邀请美国部署核武器;斯洛伐克、比利时公开抵制北约军费指标。 当共识瓦解时,战争往往成为转移矛盾的诱人选项——马克龙所谓“必须让人畏惧”的论调,恰是这种危险心理的注脚。 2025年6月北约海牙峰会会场外,抗议者高举“不要为美国战争买单”的标语。 民众的直觉比政客诚实:当吕特谄媚称特朗普为“爸爸”时,当马克龙与斯塔默在军事基地签署核协议时,欧洲正被推向代理人战争的最前沿。 历史经验表明,核威慑协调与远程武器部署从来不是冲突的“防火墙”,而是战争升级的阶梯。 欧洲若继续沉浸在“美国离弃焦虑症”与“军事自救亢奋症”之中,等待它的或许不再是乌克兰平原的炮火,而是整个大陆的地缘的战火。
闻思录‖欧洲陷入俄乌冲突外溢的焦虑之中 7月14日,特朗普与北约秘书长吕特高调
孟岩说
2025-07-15 15:35: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