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还想威胁中俄?不出意料收到了两个坏消息,没有办法的美方,情急之下对华再退一步。 7月15日,天津。一场原本平静的上合组织外长会议,因为三位“老朋友”的到来而变得分外热闹。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印度外长苏杰生、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这三国,正是目前与美国关系最为 紧张的代表。 更为敏感的,是他们同时出现在中国主办的多边外交场合,引发了外界的极大关注。 要知道特朗普才刚刚在白宫对外释放重磅消息: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并对所有购买俄石油的国家实施“二级制裁”。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球市场为之一震。 但这可不是特朗普的终极手段,真正让人意外的,是他在“动手”之后的“松口”——英伟达CEO黄仁勋当天宣布,美国政府已批准向中国出口H20芯片。 从挥动关税大棒到“破格”批准芯片出口,短短48小时内,美方的态度为何急转直下?特朗普到底收到了什么“坏消息”,又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对中国退让? 回顾整个事件的起点,还要从7月13日说起。当天,美国共和党议员格雷厄姆放出狠话,称“如果中印等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面临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 特朗普也紧随其后,将“最后通牒”时间线设定为50天,如果俄乌冲突无法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相关国家实施经济打击。 此举几乎等同于向中印“宣战”。熟悉国际政治的人都清楚,这种所谓的“二级制裁”,并非新鲜玩意儿。 可惜他的如意算盘还没打响,就接连遭遇两记“重锤”。 第一个坏消息来自欧盟。7月13日,欧盟突然宣布与印尼达成自由贸易协议,显然是对美国加征30%关税的强烈反弹。 欧盟不仅没有妥协,反而主动寻找新伙伴,甚至不惜绕开美国另起炉灶。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尼正是金砖+国家中的重要一员,欧盟此举被视为在“曲线接近金砖”。 第二个坏消息,是在天津悄然酝酿的“合流”。上合组织的外长理事会本是例行会议,但这次因苏杰生五年来首次访华而变得意义非凡。外界普遍认为,印度此行不是单纯观礼,而是带着明确意图而来——寻找抗衡美国压力的“新依靠”。 值得玩味的是,苏杰生在会见中方高层时罕见地表示:印中是发展伙伴不是竞争对手,愿加强协调配合。 这句话的背后,是印度在美印关系日趋微妙下的一次战略试探。特朗普对印加征关税、限制技术出口、推迟军售履约,已经让新德里高层看清:依附美国换不来真正的自主。 苏杰生的到访,也让人联想到不久前莫迪在金砖峰会上签署“货币改革计划”的转变。一直反对“去美元化”的印度,终于开始松口,甚至在中方的引导下参与多边货币合作,这说明印度对旧有国际体系的信任已在动摇。 就在这多重压力之下,特朗普的“让步”终于来了。7月15日,黄仁勋在北京接受采访时宣布,美国政府已批准英伟达公司向中国销售H20芯片,货物已经开始发运。 这款芯片虽然是H100的“降配版”,但依旧具备强大的AI算力,是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芯片出口的松口,被视为美方释放善意的实质性信号。因为此前美国一度将H20列入“限制名单”,声称担心中国在AI等前沿领域“弯道超车”,不容许有任何技术流入。如今态度急转,显然是特朗普在芯片问题上“认怂了”。 这并不是特朗普第一次“说一套做一套”。早在上任初期,他高调表示要“与中国摊牌”,结果在第一轮贸易战中便尝到了苦头。 如今在俄乌战争拖累下,美国自身也面临通胀飙升、能源焦虑、全球战略吃紧的三重挑战,特朗普再强硬也很快明白:与中国搞对抗,代价太高。 就在特朗普对中国“松口”的同时,美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在公开场合放风:考虑将中美关税暂缓期延长90天,理由是“谈判进展良好”,并希望“为合作提供更大空间”。 这番话虽然低调,却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特朗普已经意识到,在当前全球格局下,失去中国将是无法承受之痛。 事实上,特朗普口中的“50天最后通牒”,从一开始就被外界质疑是空头威胁。俄乌战场上,俄军正在苏梅州方向持续推进,乌军防线频频告急,战况对乌克兰极为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普京自然不会轻易停火。米尔斯海默、赫尔斯特等美国地缘政治学者也公开表示:现在逼迫俄罗斯签停火协议,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今,特朗普的“二级关税”计划陷入困局,欧盟开始谋求独立贸易路径,印度也在向中国靠拢,中俄关系更是坚如磐石。在这种局势下,特朗普的“威胁”反而成了“催化剂”,加速了各国摆脱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 从天津的上合会议到白宫的政策转弯,从芯片放松到贸易谈判重启,短短几天内的剧变,正是一场真正的“外交角力”。 当前的国际博弈中,中国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与强大的战略定力,也赢得了更多国家的理解与支持。 信息来源: [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在天津举行 央视新闻 [2]将赴天津出席上合会议,释放中印关系缓和信号,印度外长时隔五年访华 环球网
俄乌大决战将至,特朗普震怒,美军高层密谋“为中国,舍弃乌克兰”——硝烟未起,棋局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