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可以吃,瓜籽不能丢!”1984年,有位领导到新疆鄯善视察,觉得瓜味道不错就带了一个走。谁成想,一位妇女开车追他,逼他把瓜吃了将瓜籽还给她! 1984年新疆鄯善,一个西瓜引发了一场追车大戏。一位领导尝了甜瓜,觉得好吃,随手带走一个。谁知,一位妇女开着吉普车追上来,硬是让他把瓜吃了,籽还回来! 吴明珠,193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家境不错,祖父是晚清进士,父亲是中学老师。她从小受教育熏陶,立志干点实事。1950年,她考进西南农学院园艺系,和袁隆平、向仲怀是同学。大学期间,她剪了长发,天天泡在试验田里,学播种、施肥,扎扎实实钻研果蔬种植。1953年,她入了党,成为学院首批学生党员。毕业后,她被分到中央农村工作部,但她不想坐办公室,主动要求去新疆。1955年,她来到乌鲁木齐,又坚持下到吐鲁番鄯善县农技站,住进土房,学会吃馕、说维吾尔语,很快和当地老乡打成一片。维吾尔族老乡叫她“阿依木汗”,意思是“月亮姑娘”,夸她干活麻利,性格爽朗。 她在吐鲁番一扎就是几十年。吐鲁番夏天热得像火炉,地表温度能到50度,她却走遍了300多个生产队,风沙烈日也挡不住。收集了44个甜瓜品种,建了新疆甜瓜的第一份档案,救下不少濒临灭绝的资源。她选育出红心脆、香梨黄等品种,红心脆在香港卖了30年。她还搞出“南繁北育”的法子,冬天去海南育种,春天回新疆种瓜,效率翻倍。她怀孕时还在田里忙,孩子出生没多久就送回老家给母亲带,自己继续钻研。62年里,她育出30多个优质瓜种,像“早佳8424”西瓜、“甜瓜皇后”,让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西瓜生产国。 1984年夏,鄯善县的瓜田里,吴明珠正忙着她心血结晶——“早佳8424”西瓜的试验。这瓜皮薄、肉脆、水多,甜度正好,是她多年研究的成果。种子还没正式推广,保护工作做得滴水不漏,团队每天检查田间,记录瓜的生长数据。一位领导来视察农业,吴明珠陪着介绍情况。领导尝了西瓜,觉得味道好,装了一个放车里准备带走。吴明珠一看急了,这瓜的种子要是流出去,可能毁了推广计划。她二话不说,跳上吉普车,沿着戈壁路追了上去。追上后,她要求领导吃掉瓜,把籽还回来。领导被她的认真劲儿震住,当场把瓜分着吃了,籽全给了她。这件事传开,成了当地一段佳话。 吴明珠为啥这么拼?那时候,育种技术不像现在这么成熟,好品种的种子就是命根子。吐鲁番的瓜农靠种瓜吃饭,但市场上的瓜品种老化,产量低、口感差。吴明珠一门心思扑在改良品种上,想让瓜农的日子好过点。她知道,一个新品种从育到推,少说要七八年,稍有闪失就前功尽弃。她追领导要籽,不是小题大做,是怕种子外流后被乱用,影响品质控制。她的“早佳8424”后来推广开,河南、江浙的瓜农都种上了,市场反响好,价格也亲民,老百姓吃得起,瓜农赚得多。 吴明珠不只管育种,还手把手教瓜农怎么种。她跑田间,教施肥、剪枝,晒得满脸通红,衣服常被汗水浸透。她的努力让“金凤凰”“绿宝石”“麒麟瓜”这些品种成了市场明星,帮无数瓜农脱了贫。她丈夫杨其祐也从北京辞职来新疆,帮她分担家务,支持她搞研究。1986年,杨其祐因胃癌去世,临终前还为她三个新品种通过审定高兴。丈夫走后第五天,吴明珠就回了海南育种基地,继续埋头工作。 1999年,吴明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西部瓜王”。她把40万奖金捐给育种研究,谢绝住“院士楼”,还是住基地的简陋宿舍。到2018年,中国西瓜产量占全球七成,年消耗160亿个,吴明珠的贡献没人能忽视。2017年,87岁的她因身体原因退休,搬到重庆。2019年,儿子杨夏带她回鄯善,她摸着甜瓜,低声说那是她种的瓜。2024年7月,94岁的她坐着轮椅再回吐鲁番,尝了新品种,脸上露出笑意。吴明珠的故事,甜得像她种的瓜,暖得像吐鲁番的太阳。她用一生守住瓜籽,也守住无数瓜农的希望。
武汉已经热到新疆人集体回老家了。 小区门口开烤包子店的买买提大叔,昨天贴了张
【3评论】【1点赞】
用户16xxx80
“西瓜奶奶”,那种84西瓜确实是非常好吃。
用户10xxx83
瓜王奶奶,谢谢您让全国人民实现西瓜自由!
用户99xxx35
今天看到介绍瓜院士的文章,上次看到介绍西红柿院士的文章。典型的一生专注干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