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外媒重大关注!美国恐怕也要倒吸一口凉气了!7月10日,外媒报道称,中国的“飞天-2”高超音速导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外媒表示,这款导弹采用先进的双模推进系统,飞行速度可达15马赫。它由煤油和过氧化氢驱动,重量更轻,性能更智能,而这使中国在高超音速领域领先于美国。 2025年7月10日,全球目光聚焦中国西北戈壁,一道烈焰划破长空,掀起技术与战略的惊涛骇浪。中国的“飞天-2”高超音速导弹以15马赫的恐怖速度,精准命中1500公里外的目标,震慑外媒。这款导弹不仅快得让人眨眼不及,还能灵活变轨,成本低廉,彻底颠覆传统防空体系。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学的开山鼻祖,生于1911年的上海,家境书香,父亲是教育部官员。幼年时,他随家人迁往北京,住在宣武门外的四合院。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1935年,他赴美留学,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后转到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 1946年,他在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高超音速”概念,定义了5马赫以上的飞行速度。1945年,他赴德国考察V-2火箭技术,记录了大量设计数据。1955年,他回到祖国,投身国防科研,创建了中国首个导弹研究机构。他主导建立的风洞实验室,模拟高速气流,培养了无数技术人才,为“飞天-2”的诞生奠定了基石。他的团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硬是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推导出复杂弹道公式。 “飞天-2”高超音速导弹的突破让全球科技圈炸了锅。这款导弹由西北工业大学空天组合动力团队研发,2025年6月23日在西北某试验场完成关键试飞,7月10日外媒密集报道,称其性能远超美国同类项目。它的核心在于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简称RBCC,集火箭和超燃冲压于一体。起飞时,导弹靠煤油和过氧化氢驱动的火箭模式,迅速达到2.5马赫;随后进气道调整形状,吸入大气氧气,切换到超燃冲压模式,速度飙升到15马赫,每秒飞5公里多,从北京到上海只需3分钟,到纽约45分钟搞定。这种速度,现有的防空系统完全抓瞎,美国的“标准-3”和“标准-6”拦截弹压根追不上。 更牛的是,“飞天-2”还能像蛇一样灵活变轨。它的飞行轨迹飘忽不定,靠北斗导航和地形匹配技术,机身装满压力传感器和红外成像仪,实时调整姿态。在30到100公里的临近空间,它能做出S形机动或80度俯冲,精准锁定移动目标。试验中,它从1500公里外击中一艘模拟航母靶船,末端速度10马赫,冲击力堪比1.2吨炸药,靶船甲板被炸出10米宽的大洞。美军推演显示,这种导弹若部署1000枚,西太平洋的56个基地全得玩完。更别提它解决了黑障通信难题,高温等离子层下,特殊天线让信号畅通无阻,指挥中心能实时看到导弹轨迹。 燃料选择是“飞天-2”的一大亮点。美国X-51A“乘波者”用液氢液氧,贵得离谱,储存还得零下200多度,稍有不慎就炸。美国试飞四次,炸了三次,速度才到6.5马赫,成本高到离谱。而“飞天-2”用煤油加过氧化氢,成本只有液氢的十分之一,储存跟汽油一样简单,分解后只产水和氧气,维护都不用戴防毒面具。导弹重量因此轻了30%,能装在055驱逐舰、运-20飞机或发射车上,部署灵活得像玩积木。中国的工厂流水线已经开动,量产成本比传统导弹低35%,真要打起来,美国那点库存根本不够看。 “飞天-2”的技术根基来自钱学森提出的“钱学森弹道”。这种弹道让导弹在大气层边缘像打水漂一样滑翔,轨迹难以预测,美国雷达只能干瞪眼。西北工业大学的风洞实验室功不可没,能模拟30马赫气流,领先美国十年。试验中,风洞设备轰鸣,气流冲击模型,工程师们戴着护目镜,记录每一组数据。RBCC发动机的研发历经数百次试验,燃烧室从暗红到蓝色,标志着推力瓶颈的突破。从实验室到试射成功,只用了一年,这速度让五角大楼直冒冷汗。 美国的高超音速项目简直是“翻车”代名词。X-51A试飞失败率高得吓人,燃料昂贵又危险,军工体系还拖沓,一个项目扯皮好几年。相比之下,中国055驱逐舰从开工到服役28个月,美国同级别要52个月。“飞天-2”的研发效率把美国甩得远远的。美军最头疼的是,这款导弹专打航母。过去,美国靠航母在亚太耀武扬威,现在“飞天-2”让航母的雷达预警时间缩短到几分钟,F-35还没起飞,甲板就得被炸穿。美军航母现在见到中国军舰就绕道走,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嚣张。 中国的高超音速技术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团队在简陋实验室里用算盘推导公式,60年代建起亚洲最早的风洞,80年代攻克高温材料,21世纪初掌握超燃冲压技术。几十年的积累,换来今天的一鸣惊人。外媒感叹,中国用普通煤油实现了美国PPT里的梦想。网友也调侃:“美国还在捞X-51A的残骸,中国已经量产航母杀手了。”这场高超音速竞赛,中国已经领先一个身位,美国想追?先把军工体系的官僚作风改了吧。
美国坐不住了,中国东风51己问世,震惊全球,东风51射程可达恐怖的18000公里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