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898年5月4日,庐隐降生的当天,外祖母去世了,母亲因此认定她是一颗灾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庐隐) 庐隐的一生,似乎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要与“不幸”二字纠缠。 她本名黄淑仪,1898年出生在福建福州,她的降生,没给家里带来半点喜悦,反而成了外祖母猝然离世的注脚,母亲因此视她为“灾星”,早早便将她丢给奶妈,谁知,这份疏离竟意外救了她一命。 三岁那年,庐隐一场重病几乎不治,是奶妈带她回乡下调养,才把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直到父亲在长沙做官,她才被接回身边,第一次尝到家庭的温暖。 可是,这份温暖也短暂得可怜,六年之后,父亲骤逝,庐隐又跟着母亲迁居北京,寄人篱下。 在北京,母亲对庐隐的厌弃,甚至剥夺了她入学的机会,但庐隐的倔强,从那时就显露出来,她拜从没上过学的姨母为师,在旁人看来不成体系的教育里,她却拼命汲取养分。 九岁时,庐隐总算被送进一所教会学校,一边接触基督教,一边与接踵而至的病痛搏斗,脚上的疮让她险些残疾,接着又是肺管破裂,吐血不止,或许正是这些童年的苦厄,让她过早地看透了人生的底色。 中学毕业后,庐隐一度陷入无处可去的迷茫。当时的大学,还不屑于对女性敞开大门,她先是被母亲和表哥安排去教体操和家事园艺,可她一窍不通,干脆撂挑子不干了。 后来应同学邀请去了安庆,又因无法忍受那里的平淡乏味而返京,再去开封任教,却因为言论激烈,被一群守旧的教员视为“名教反叛”的异类,受尽排挤。 这几份短暂的工作经历让庐隐明白,循规蹈矩的人生道路,根本容不下她。 1919年,庐隐以旁听生的身份考入北京女子师范,总算暂时摆脱了让她窒息的教员生活。 在“五四”浪潮中,庐隐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战场,积极投身社会活动,甚至被选为学生代表,第一次与男性并肩工作,也正是在这里,她开始用笔杆子,将内心的愤懑与思考倾泻而出。 情感上,庐隐同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叛逆者,少女时期,她不顾母亲和兄长的反对,执意与家境贫寒的表亲林鸿俊订婚,甚至放出狠话:“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 这份婚约,更像是庐隐对家庭权威的一次宣战,讽刺的是,当她真的为自己争取到这份婚约后,“五四”新思潮又让她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庐隐惊觉,自己追求的,早已不是这位思想平庸的表亲所能给予的,于是,当初有多坚决地要嫁,后来就有多毅然地解除婚约,她总是这样,热烈地奔赴一个理想,又在理想褪色后决绝地转身。 1923年,庐隐与已有家室的郭梦良在上海举行婚礼,再次将自己抛入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然而,理想的婚姻很快就被现实的琐碎和苦闷磨去了光泽。 幸运的是,写作成了庐隐的避难所,在婚姻的泥潭中挣扎时,她写出了《海滨故人》等作品。 谁知命运弄人,两年后郭梦良便因病去世,庐隐带着孩子送丈夫灵柩回乡,却无法忍受婆家的冷眼与恶待,最终只能再次带着孩子漂泊上海,那段困顿的日子,催生了她笔下最苦涩也最动人的文字。 郭梦良去世后,庐隐的人生似乎跌入谷底,也就在这时,一个比她小九岁的青年诗人李唯建出现了,他的乐观与天真,仿佛一道光,照亮了庐隐灰暗的世界。 1930年,两人结婚,东渡日本,在东京和杭州西子湖畔,庐隐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宁的创作时光,写下了长篇小说《象牙戒指》。 然而,命运留给她的时间,终究是太少了,为了生计,庐隐回到上海教书,过着“口耕”与笔耕并行的清贫生活。 1934年,年仅三十六岁的庐隐,因难产手术失败,在上海一家医院溘然长逝,她一生没有任何财产,唯有几部呕心沥血的文学作品,悲痛的李唯建将她的所有作品放进棺中,让她毕生心血永远相伴。
[太阳]1898年5月4日,庐隐降生的当天,外祖母去世了,母亲因此认定她是一颗灾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7-16 23:05:36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