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议会7月15日以压倒性票数(320票支持,远超226票的最低门槛)通过了总统泽连斯基的提案,将国家战时状态和军事动员再延长90天至11月5日。 自从战争爆发以后,乌克兰大部分人已经习惯每天都生活在特殊状态下,连续16次的“延长动员”,其实等于全社会都要持续保持一种高度紧张的战备姿态,无论是公务员、军人,还是平民,在很大程度上日常生活都要围绕战争转。 征兵、资源分配、交通和教育,很多原本和战争无关的事情,现在都和“国家安全”挂钩,很多人的工作、家庭甚至人生规划,都得为前线需要让路。 在战时状态下,社会的自由空间确实被压缩了,但更多人的心理早已适应了这种“特殊时期”的节奏,觉得自己必须为未来做准备。 这次再一次高票通过,也说明了乌克兰国内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共识,320票远远超过了最低需要的支持数,这不是简单的程序性动作,而是真正代表了议会对当前局势的判断,也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认识到,短时间内战争没有结束的迹象,只有团结一心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投票不仅反映了官方态度,也能看见民众压力和社会认同,越来越多人明白,这场冲突只有全民动员才能够挺下来。 实际上,到了2024年底,战争对前线兵力的消耗和社会能量的消耗一样明显,即使动员令一再延期,许多旅的补员压力依然很大。 有数据显示,大部分一线作战单位的兵力都没有达到满编,个别旅甚至不到三分之一,后备征召一直持续,新一轮补员任务要想完全补齐,保守估计还要30万人。 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更何况乌克兰的人口和经济都已经扛得很吃力了。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一边靠备征召新兵,一边把希望寄托在国际培训和军事援助上,最近几年内,英国、欧盟系列计划轮番上阵,十多万乌军通过海外训练归来。 这些外部支援不仅强化了部队的基本素质,也让远程作战、技术装备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只是因为很多新兵培训周期很短,所以部队里作战经验差距也越来越大,老兵少,新兵多,一线的作战效果、战术协同自然面临不少实际问题。 战时动员并非只限于军队,普通百姓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在配合大局,比如征兵年龄放宽,所有有能力的年轻男性都可能会被查验征召,很多基础工程和社会服务也优先听从军事指挥,学校调整课程安排,医疗和交通都得随时接受应急任务。 在战争环境下,后方地区也没有绝对的安全,俄罗斯不仅对前线发起进攻,后方城市的征兵站、动员中心也时常成为袭击对象,经常出现的空袭警报、不时的物资短缺,还有网络攻击等,都让普通人精神高度紧绷。 随着战争不断拖延,自己的资源已经到了极限,乌克兰社会结构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家想优先保障前线补给和兵员补充,结果经济产出、民生保障受到更多影响。 以前很多人认为短期内能胜利,现实却是,每一个三个月延期都像是一次新的压力测试,需要全民适应和再动员,如果说一开始是希望和热情,现在更多是咬牙坚持,大家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看来俄罗斯有清醒明白的人,俄罗斯自己法律确定下来的占领区为俄罗斯领土,不可能得到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