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高山下的花环》连长梁三喜原型的遗孀!2007年,她贷款2000元作路费,带着两个儿子从贵州大山里来到云南屏边烈士陵园,这是丈夫牺牲28年后他们全家第一次团聚,她抱着丈夫的墓碑,痛哭流涕。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王发坤是贵州威宁县草海镇人,生于1947年。1968年1月他应征入伍,成为35240部队的一名战士。入伍前,他与同村的李金花相识,两人约定等他当兵回来就结婚。 李金花等了六年,1974年27岁的王发坤探亲回乡,两人在村委会办理了结婚手续。为了盖新房,王发坤向亲戚朋友借了2000元。按当时物价,这相当于一个农民十年的收入。 婚后王发坤返回部队,1976年被提升为副连长。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多次提到欠款的事,说等攒够津贴就寄回家还债。李金花保存的12封家书中,有8封都提到了这件事。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王发坤所在连队在老山地区执行任务时遭遇敌军炮击。 据战友罗顺良回忆,一枚炮弹落在他身边,王发坤扑过来推开了他,自己被弹片击中胸部。 部队在整理王发坤遗物时,发现他贴身口袋里有一张欠款清单。上面详细记录着向12位亲友的借款:张明学600元、王发友400元、李国华300元……每一笔都写得清清楚楚。 李金花接到丈夫阵亡通知是在1979年3月初,当时大儿子5岁,小儿子才2岁。除了抚恤金,部队还带来了王发坤的遗言:让妻子一定要把欠款还清。 从1979年到1990年,李金花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靠种玉米、养猪、编竹筐维持生计。她把每年收入的大部分都用来还债。有些债主看她生活困难想免掉债务,她都拒绝了。 1990年秋天,李金花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她特意请人写了一封信,让儿子带到县民政局,请他们转告部队:王发坤的债务已经全部还清。 此后17年,李金花一直想去丈夫墓前看看,但不知道具体位置。 后来,威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整理烈士档案时,查到王发坤安葬在云南屏边。2007年清明,在民政部门帮助下,李金花终于圆梦。 在屏边烈士陵园,李金花从老家带去一把泥土撒在墓前,又装了一瓶陵园的土带回家。大儿子王远苍把从家乡带来的梨树枝插在墓旁,因为父亲当年就是在梨树下向母亲求婚的。 2019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启动"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工作组走访李金花时,她提出想把丈夫的遗骸迁回家乡,经过两年协调,2021年王发坤烈士遗骸从云南迁葬贵州威宁烈士陵园。 迁葬仪式当天,威宁县城有上千名群众自发前来送行,70岁的李金花把保存了42年的军功章、结婚证和12封家书的复印件放进了丈夫的新墓。 如今王发坤的长子王远苍在威宁县城开了一家小超市,小儿子王远飞在草海镇务农。兄弟俩每年都会带着家人给父亲扫墓。 王远苍说,母亲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父亲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2023年,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将王发坤烈士事迹收入《贵州英烈故事》一书。书中收录了那张著名的欠条照片,上面"今欠到张明学同志人民币陆佰元整"的字迹依然清晰。 如今,72岁的李金花现在住在政府帮建的安居房里,每月有烈属抚恤金。她常对来访者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她很知足,唯一的遗憾是当年没能让丈夫看到债务还清的那一天。 信息来源: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主人公“梁三喜”原型,来自毕节这里!—中国毕节市委党校
1951年,志愿军447团一位营长正要处决临阵脱逃的副连长时,指导员以"需先向上
【8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