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两名伪军打扫战场时,发现一个八路军还活着,正要上前补刀,这个八路军轻轻说了一句:“兄弟,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山东冠县张柳召村附近的一场战斗刚刚结束,地上横七竖八躺着八路军和日伪军的尸体。 硝烟还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弥漫着土腥味和焦臭,两名伪军奉命清理战场,挨个查看是否有“漏网之鱼”,他们身上的军装脏污,脚步小心翼翼,神情警惕又疲惫。 走到一处洼地,他们看见一个倒在血泊里的八路军士兵,军帽滑落一旁,衣服破碎,腰部附近的血迹还在慢慢渗出,他看起来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但两人还是举起了刺刀,准备照例补上一刀。 这名八路军其实还活着,他叫秦光,是马颊河支队的一名政委,战斗中他带着一个排掩护主力突围,和敌人激战了将近一个小时,他们的人数远远不及敌方的兵力,但为了掩护兵工厂转移,他没有退缩。 敌人带着重武器,火力压制极强,几乎没给他们留任何喘息的空间,秦光在一枚炮弹爆炸时被气浪掀飞,重重摔在地上,腰部中弹后失去了意识。 就在他失去知觉的当口,小队里的人已经全部牺牲,他一个人躺在战壕边,几乎被泥土掩盖,等他迷迷糊糊醒来,头晕目眩,浑身剧痛,只觉得嘴里发苦,视线模糊。 他看到两个穿着伪军制服的人举着刀靠近,他很清楚自己命悬一线,却竭尽全力从喉咙里挤出一句话,这句话声音不大,却足够清晰。 那两个伪军愣住了,刺刀在半空中停顿了一下,他们对视了一眼,眼神里有迟疑,他们最终没有下手,而是装作没有发现他,慢慢走开了,继续沿着战场另一侧巡视。 这两人其中一人曾是穷苦佃农,另一个则是被抓来的壮丁,他们不是自愿为日军效力,只是为了活命才穿上了这身军装。 他们在清扫战场的过程中,看着地上一个个熟悉面孔的尸体,心里也早已不是铁石心肠,秦光在那一刻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也许是对家乡的记忆,也许是对同胞的歉疚。 秦光失血严重,神志不清,他躺在那里,直到八路军的支援部队赶到战场清理遗体,有人认出了他,将他抬回后方。 因为救治及时,秦光最终活了下来,他在根据地疗伤了几个月,伤口一度感染发炎,但他始终没有丧失意志,医护人员回忆说,他在高烧昏迷中也不时念叨着部队的名字。 伤愈之后,秦光没有选择退下来,而是重返前线,部队中有人听说了他这次死里逃生的经过,不禁肃然起敬。 这件事情并没有被过多宣传,但在熟悉他的战友中间悄悄传开,他们说秦政委命大,其实更佩服他身上那种骨子里的硬气。 抗日战争时期,像秦光这样身经百战的政工干部很多,他们不仅要上阵拼杀,还要负责鼓舞士气、团结群众,冀南平原地势平坦,游击战争打得异常艰苦。 战士们常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面对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和“清乡”,秦光所在的支队曾在一次冬季转移中连续三天没热饭吃,他靠啃炒面和喝雪水撑了下来。 那年他差点冻伤双脚,是一个村民冒着危险给他送来一双棉袜才保住了脚趾,他经常深入村庄教老百姓挖地道藏粮食,和地方干部一起组织儿童团、妇救会。 有时候敌人突然下乡扫荡,他带着几个战士从地道爬出去,在村头设伏打冷枪,他不苛责群众,也从不居功,他说战士和老百姓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 秦光晚年没有留下自传,也极少接受采访,他觉得自己做的事都太普通,谈不上英雄,他的一本随身笔记被家人捐给了红安革命博物馆,里面记录着战斗日志、支队人数、负伤情况以及一些烈士的名字。 这本小册子字迹潦草,有些血迹模糊不清,却是他一生的缩影,他的墓地安在红安烈士陵园一角,与许多老战友为邻,扫墓的人常常在他墓前驻足,低头默哀。 有人读到他的生平介绍时感慨万千,说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真是用血肉筑起了今天的和平,他身上的几道伤疤,如今成了历史最真实的见证。 那一年,那一刻,那句从血泊中传出的低语,至今仍在许多人的心里激起回响,它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在生死关头,一位军人用尽全力捍卫尊严与信念的声音。 它也许只保住了一条命,却唤醒了人性中不愿沉没的一部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句话在那个时候显得沉甸甸的,直到今天,也依然发人深思。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资讯——八路军中弹昏迷,伪军见他没死,轻声说:别动,中国人不杀中国人
解放淮阴时,负责攻城的新四军没有炸药,他们用了一颗未爆炸的美制B29飞机炸弹,装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