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凌晨开火,上百架无人机突袭藏南,杀死一名中将、一名准将、一名上校共19人。 7月14日凌晨,印度军队在藏南地区上演了一场“猎杀行动”。 根据《今日印度》等多家印度媒体披露,从凌晨2时至4时,超过100架来自以色列和法国的自杀式无人机组成集群,对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ULFA-I)的多个营地实施精准打击。 这场突袭造成该组织一名中将、一名准将、一名上校在内的19人死亡,堪称近年来南亚地区最具冲击力的军事行动之一。 令人玩味的是,对于这样一场规模不小的军事行动,印度陆军方面却选择了“否认”。 《印度时报》援引一位驻扎在古瓦哈提的印度陆军高级军官的话称,“印度陆军尚未就此类行动提供任何信息”。 这种“打了不认”的操作,与印度近年来在边境地区的战术风格如出一辙。 从袭击细节来看,印军这次行动显然经过精心策划,150架无人机分批次发动攻击,形成“侦察-评估-再打击”的闭环。 以色列制造的“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和法国“神经元”无人机组成混合编队,前者擅长电子压制,后者具备隐身突防能力,两者配合实现了对山区营地的精准猎杀。 值得注意的是,袭击发生在印缅边境至藏南庞赛山口的狭长地带,这里既是ULFA-I的传统活动区域,也是印度向藏南地区输送补给的关键通道。 印度军方的否认态度,与媒体报道形成鲜明对比,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发言人明确表示,袭击导致该组织多名高层阵亡,武器库被摧毁。 更耐人寻味的是,阿萨姆邦首席部长希曼塔·比斯瓦·萨尔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邦警方并未介入此事,“阿萨姆邦从未发生过任何袭击事件”。 这种官方与民间信息的割裂,让人不禁联想到印度在2025年印巴冲突期间的表现——当时印度同样否认使用以色列无人机,却被巴基斯坦军方公布的残骸证据打脸。 此次行动背后,是印度在东北部地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治安战。 自1967年ULFA成立以来,该组织通过游击战造成超1.9万人死亡,但近年来,印度通过“无人机+隔离区”的战术组合,大幅压缩了分离武装的活动空间。 一方面,印度修建了300公里边境隔离墙,部署6.6万人的阿萨姆步枪队巡逻;另一方面,引进以色列和法国的先进无人机,实现“发现即摧毁”的打击能力。 这种战术升级的效果显著:过去11年,印度东北部袭击事件骤降76%,印军伤亡减少70%以上。 不过,印度的军事行动也引发了地缘政治涟漪,缅甸空军在袭击发生后紧急升空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机监视,但全程未拦截印度无人机。 这种默许态度,被分析人士解读为利益交换——印度此前曾向缅甸军政府提供武器,以换取对跨境打击的默许。 而对于中国而言,藏南地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边境安全,尽管中方尚未对此事件正式表态,但近年来通过地名标准化、军事部署等方式,持续强化对藏南地区的主权宣示。 印度此次行动还暴露了其军事战略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印度试图通过无人机技术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治安战;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进口装备导致体系脆弱性。 例如,此次使用的以色列无人机在印巴冲突中曾被巴基斯坦电子干扰瘫痪,而法国“神经元”无人机的维护成本高昂,难以大规模部署。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将原本驻防东北部的第3军调往中印边境,由准军事部队接手防务,这种兵力调整反映出印度在战略优先级上的摇摆。 目前,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已宣布对袭击事件展开调查,并誓言报复,而印度陆军的否认态度,反而让事件蒙上一层迷雾。 有军事专家指出,印度可能通过“打了不认”的模糊战术,既打击分离武装,又避免引发国际舆论压力。 但这种做法也存在风险——如果ULFA-I与缅甸境内武装组织联手反击,可能导致南亚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印军凌晨开火,上百架无人机突袭藏南,杀死一名中将、一名准将、一名上校共19人。
青山隐雾情悠远
2025-07-17 19:58: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