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有个叫李寿的人,在都亭前突遇一女子拦路。当女子亮出一把寒光闪闪的长刀时,李寿当即明白来人是谁。想不到她果不食言,真要来取他性命! 赵娥,出身并不显赫,家里只是一户本分人家,平时靠地里那点收成过活。她的父亲赵君安,人虽然和气,但命运却不济,被当地一霸,李寿,活活逼上绝路。 李寿是个什么人?老酒泉都说,李寿有钱有势,仗着家里人多,平时就欺男霸女,见谁都得让三分。赵家原本还算安稳,只是做小买卖,谁知后来和李寿家发生过节。争地、抢水、闹矛盾,在那年代算不上稀罕。可李寿不讲理,仗着人多手狠,把赵君安打死了。最可气的是,这事闹到官府,最后也不了了之。那时的地方官,有权有势的人面前能低头就低头,哪管你平头百姓家里的血泪。赵娥本是大女儿,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家里顶梁柱没了,母亲早早离世,一家人就靠她在外撑着。 说起赵娥,不像什么大门大户的小姐,也没多少姿色,出嫁早、干活苦。她的丈夫庞子夏,是隔壁表氏县人,正经本分农民。赵娥自小就骨头硬,认死理。她和弟弟们合计过很多次,都说要给爹报仇,可惜家里穷,家族又小,李寿手下的“爪牙”遍地都是,一时半会没下手的机会。 生活不等人,天灾又不长眼。没过两年,一场大疫,赵家的三个弟弟都接连没了。家里一下只剩赵娥孤零零一个,真是人到绝境,心里再苦再憋屈,也只有自己咽着。 按常理讲,这种时候,赵娥该认命了。可偏偏,李寿仗着赵家无后,逢人就得意洋洋地说:“赵家男丁死光了,就剩个女的,还能把我怎么着?”这话,传到赵娥耳朵里,彻底点燃了她心里的火。 她做事一向利索,这回更是一门心思。闲下来时,她总是磨那把寒光闪闪的刀。一天又一天,刀快得连家里的老猫都不敢靠近。有人劝她放下仇恨,说女人家不能和男人硬碰硬,但赵娥回一句,“仇不报,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她干脆家事也不管,专心准备,只等一个天时地利的机会。 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酒泉老城,冬天过去,早春刚到,城里人还在为年后头几天的买卖忙活。这一天,天刚蒙蒙亮,赵娥悄悄起了个大早。她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把那把寒光闪烁的长刀藏在衣袖里,脸上没什么表情,一步一步朝都亭那头走去。 都亭其实就是老百姓经常歇脚的亭子,也是官道交汇的地方。李寿有钱,骑着高头大马,平日都是从都亭经过。这天他没带几个随从,一来是家里宴席,二来是他觉得赵娥不过是个女人,没什么可怕的。 就在马蹄声快要到了都亭那块地界的时候,赵娥突然从亭子后面窜出来。她死死拦住马头,手里长刀亮出一截。李寿定睛一看,早就认出是谁,心里顿时慌了。他下意识就要掉头走,可为时已晚。赵娥二话不说,刀劈向李寿的马腿,马吃痛疯跑,把李寿直接甩进路边的沟里。事情一瞬间闹大,围观的百姓刚反应过来,人已经摔在泥水里。 赵娥没有任何犹豫,上去就举刀猛砍。力气太大,刀一下劈在旁边伸出来的树杈上,咔嚓一声,刀身断了。但她根本不慌,直接扑过去,死死卡住李寿的脖子。李寿挣扎着想拔自己的佩刀,赵娥使出全身力气,两只手扣得他脖子透不过气。几番缠斗,李寿手也软了,气也喘不上来,眼看就要断气。 赵娥这才松手,趁李寿最后一点气还在,从他腰间抽出佩刀,一刀割下他的头颅。地上满是血,路边看热闹的人说不出话来,都有点发懵。 杀人之后,赵娥没跑,没哭,也没吼。她擦了擦刀,把那颗血淋淋的脑袋拎起来,步子不快不慢,径直走向县衙。县衙门前,她放下刀,丢下人头,开口就是一句话:“杀父之仇已报,要杀要剐,随便你们。” 消息在老城炸开了锅。百姓心里五味杂陈,有人说她疯,也有人暗自佩服。更多的人赶到县衙门口看热闹,这样的大事,几年才有一起。 县令尹嘉,原本见惯大案,这回也犹豫了。按国法,杀人偿命,可再一问缘由,赵娥是为父报仇。这种事搁在谁头上,谁心里都不是滋味。县令本想着判她死刑,却又觉得这样处理太没天理。他当场解下印绶,说:“这案子我判不了!”撂下官印,扭头就走。 县尉接手后,同样为难。放也不是,抓也不是。最后只好把她带回家里暂住,上报给郡守,等上头定夺。赵娥不依,说自己杀了人,甘愿受死,不能因私废法。她的态度,连县里的差役都感到敬服,没人再敢轻视她。 这案子一直拖着。上到郡守,下到地方官,都觉得难办。按照当时的汉律,杀人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得判死,可自古以来“父仇不共戴天”又是大义,官府进退两难。 等到凉州刺史、酒泉太守等人联名上表朝廷时,这案子已经在全城传开了。上表的内容很实在,说的是赵娥身世、报仇的前因后果,还提到她报仇之后主动自首,甘愿受死。圣旨很快下来:不但赦免了赵娥,还封她为“孝女”,鼓励她的义举。朝廷还特意赏赐了丝帛,让她衣食无忧。为了表彰她,官府出钱在赵家门口立了一块大石碑,上面写着她的事迹。这块石碑,后来成了酒泉城里头一个“奇观”,无数后人都来敬香祭拜。#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东汉时,有个叫李寿的人,在都亭前突遇一女子拦路。当女子亮出一把寒光闪闪的长刀时,
聆听花开
2025-07-17 23:42:0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