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要吃,味道有点怪!”1964年的一天晚上,钱学森回到家准备与家人共进晚餐,结果发现餐桌上的一盆猪肉味道不太对劲,于是赶紧叫停。后来证明,确实有人想害钱学森一家。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自幼聪颖过人,家学渊源让他对科学充满兴趣。1929年,他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成绩优异。1934年赴美留学,先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潜心研究火箭与航空技术。1939年,他获得航空工程博士学位,凭借在高速飞行器设计领域的突破,成为美国学术界的耀眼人物。他的才华被评价为“抵得上五个师”,在火箭推进领域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萌生回国念头。他深知祖国需要科技人才,决心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然而,美国政府视他为战略资产,百般阻挠。1950年,他提出回国申请,随即遭到监控,甚至被软禁五年,生活受到严格限制。期间,他的书籍和笔记被没收,行动自由被剥夺。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回国信念。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斡旋下,通过复杂的外交谈判,他终于携妻子蒋英和两个孩子回到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投身国防科研,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领导“两弹一星”工程。他组织团队攻克导弹与火箭技术的重重难关,夜以继日地研究,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他的严谨作风和科学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位同事。他的贡献不仅限于技术层面,还包括培养年轻科学家,为中国科技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他的名字逐渐成为中国科技界的象征。 1964年的一天傍晚,钱学森结束了一天的科研工作,回到北京家中,准备与家人共进晚餐。餐桌上摆着一盘红烧猪肉,色泽诱人,香气浓郁。他夹起一块肉,准备食用,却突然察觉到一股微弱的异味。这股气味与肉香混杂,难以察觉,但他的敏锐嗅觉让他警觉起来。他立刻放下筷子,仔细检查盘中的肉,发现颜色略有异常。他果断决定暂停用餐,将整盘肉隔离,防止家人误食。 他迅速联系警卫员,安排将这盘猪肉送往专业机构化验。几小时后,化验结果传来,确认肉中含有毒性物质,足以致命。这消息让钱学森一家陷入震动。鉴于他的特殊身份,这起事件被视为重大安全威胁,立即上报至高层。相关部门迅速介入,展开全面调查,试图找出幕后黑手。 调查首先锁定每日为钱家送菜的老人。这位老人年近六十,平日沉默寡言,推着一辆木车,准时送来新鲜食材。调查人员前往老人家中,却发现屋内空荡荡,桌上残留未收拾的饭菜。他们进一步追踪,发现老人和他的孙子在城郊一座废弃庙宇中被发现,已无生命体征。两人身上带有枪伤,伤口精准,显示出专业手法。现场没有挣扎痕迹,推测他们被迅速处决,可能是为了灭口。 调查人员推断,老人可能受到胁迫,被迫在猪肉中加入毒物,随后被幕后主使杀害,以掩盖真相。由于老人已死,线索中断,调查陷入困境。尽管如此,结合钱学森的经历,相关部门怀疑这起事件与境外势力有关。钱学森在美国期间,因其在火箭与导弹领域的成就,一直是美国情报机构的重点监控对象。回国后,他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让某些势力寝食难安。这次投毒事件,极可能是针对他的蓄意谋害,旨在阻止他继续为中国效力。 事件发生后,国家高度重视钱学森一家的安全。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相关部门为他们安排了新的住所。这处住所位于北京一处安静的四合院,院内环境整洁,配备专职安保人员。食材采购流程也进行了严格调整,由专人负责,每份食材需经过多重检查。搬入新居后,钱学森的生活逐渐恢复平静,但他始终保持警惕,继续专注于科研工作。 投毒事件的调查虽未完全查清幕后主使,但钱学森并未因此动摇。他继续领导“两弹一星”工程,组织团队攻克技术难题。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完成导弹核武器试验,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些成就背后,都有钱学森的巨大贡献。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航天与国防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国家赢得了国际尊重。 晚年,钱学森逐渐淡出科研一线,转向科学教育。他在清华大学任教,倾心培养年轻人才,传授科学方法与治学精神。他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经历,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为国家科技事业奋斗。他的教学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敬仰。他的努力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为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他的离世是中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贡献与精神永存。他的名字与“两弹一星”紧密相连,成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象征。
“停,不要吃,味道有点怪!”1964年的一天晚上,钱学森回到家准备与家人共进晚餐
墨色流年绘梦
2025-07-18 01:14:35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