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被囚禁贵州的张学良,在阳明洞宴请宾客,但是却看到家中没有像样的菜招待

冰封万里行者孤 2025-07-18 10:48:56

1939年,被囚禁贵州的张学良,在阳明洞宴请宾客,但是却看到家中没有像样的菜招待宾客,便拿着鱼竿出门了,没多久,张学良便提着几条刚钓的鱼回了家。 1939年,贵州阳明洞的深山里,张学良被囚禁于此,生活简朴却暗藏故事。一天,他要宴请宾客,却发现家中菜肴寒酸,难以待客。他拿起鱼竿,走向溪边,半小时便钓回几条鲜鱼,化窘迫为盛宴。 张学良,1901年出生于辽宁奉天,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他自幼在军营中长大,20岁出头便接掌东北军,统领一方,威名赫赫,被称为“少帅”。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统帅东北军时,沈阳街头巷尾都在传颂他的故事。1936年,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联合抗日。这件事震动全国,促成了国共合作,却也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事变后,他被蒋介石软禁,失去了自由。从此,他辗转多地,生活受到严格限制。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日本军队不断进攻湖南等地,蒋介石担心张学良落入日军手中,便将他从湘西转移到贵州阳明洞。这地方偏僻至极,群山环绕,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张学良并未因此消沉,他用自己的方式适应环境,展现出独特的生存能力。 阳明洞的生活单调而清苦,周围全是山,物资运送不便,日常饮食多是简单的米面和野菜。1939年的一天,张学良迎来几位宾客。按东北人的待客之道,饭桌上得有点像样的菜,可他翻遍家中存粮,发现只有几把干瘪的蔬菜和少量米面,实在拿不出手。他略一思索,决定亲自解决这个问题。他从墙角取下竹制鱼竿,挎上鱼篓,走向不远处的溪流。阳明洞的溪水清澈,鱼群密集,他站在河边,甩出鱼线,鱼钩精准入水。不到半小时,他便钓起三条肥硕的鲤鱼,最大的近一尺长,鱼鳞闪着银光,活蹦乱跳。他提着沉甸甸的鱼篓回到住所,将鱼交给赵一荻处理。 赵一荻虽是名门出身,却早已适应了简朴的生活。她动作麻利,刮去鱼鳞,清理内脏,将鱼身切成薄片,鱼头鱼尾则用来熬汤。她先用文火慢炖鱼头,加入姜片和葱段,汤汁渐渐泛出乳白色,香气四溢。随后,她热油轻炸鱼片至金黄,再将鱼片和豆腐放入汤中,撒上花椒和盐。鱼汤端上桌,汤色白亮,鱼肉滑嫩,豆腐软糯,配上简单的炒野菜和米饭,成了宾客眼中的美味佳肴。众人围桌而坐,品尝鱼汤,纷纷点头称赞。张学良亲自为宾客盛汤,饭桌上气氛融洽,宾主尽欢。这顿饭虽简单,却透露出他在困境中的从容与智慧。 张学良在阳明洞的日子,远不止这次宴请那么简单。他被软禁后,生活虽受限,却总能找到办法让自己过得有点滋味。阳明洞物资匮乏,但他常带着随从上山打猎,抓些野兔或山鸡,隔几天就能改善伙食。他还爱上了当地的豆豉,觉得这玩意儿下饭,简单一勺就能吃掉一大碗米饭。早年在沈阳,他最爱宝发园的熘肝尖、熘腰花、煎丸子和摊黄菜,这四道菜看似普通,可厨子手艺好,味道就是不一样,他还曾赏过大厨十块大洋。后来在宁波软禁时,他靠着海边,天天吃海鲜,日子倒也不算太苦。到了湘西,物质条件差了,他却迷上了打猎,每次带回的野味都能让大家吃上一顿好的。 1946年,抗战结束,国共内战爆发,张学良被转移到台湾新竹,继续过着被监视的日子。台湾的饮食风格跟东北、江浙、湘西都不一样,他一开始吃不惯。后来有一次,厨子做了一道水煮鱼,麻辣鲜香的口感让他眼睛一亮。从那以后,他爱上了川菜,辣椒和花椒的味道成了他餐桌上的常客。他常说,川菜不仅味道好,价格还亲民,普通老百姓也能吃得起,接地气得很。1990年,他终于恢复自由,移居美国夏威夷。晚年生活平静,2001年,他在夏威夷去世,享年101岁。

0 阅读:44
冰封万里行者孤

冰封万里行者孤

冰封万里行者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