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邱岳峰吃了大量安眠药,被送往医院也没有抢救过来,去世了。虽然他是著名的配音艺术家,但没有政府机构或单位(上译厂)出面的追悼会。 邱岳峰,1922年5月10日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他幼年被送回福建,与父亲一起生活,中文流利却不会俄语。年轻时,他在福建读工业学校,后来独自北上,1940年进入北平的外国语学校。没读完就辍学,他跑到天津,加入剧团,从搬道具的布景工做起。收工后,他常躲在幕后模仿演员,梦想站上舞台。后来,他一步步从杂工做到演员,甚至当过剧团团长,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 嗓子被掐了似的安静。银幕上他能让罗切斯特沙哑低语,让大独裁者怪叫,让卓别林挤出含泪的笑——戏里演活了千百个人生,自己的句号却划得冰凉。单位、政府,哪家都没给他办个正式的追悼会。这脸打的,听着多憋屈! 看看他这人,多拧巴的一生!顶着俄罗斯人的脸,俄语一句不会;生在草原,根扎在福建;工业学校念着,心拴在戏台上。死磕啊,为了那点子戏瘾,北平的洋学堂都不读了,跑天津剧团去扛布景板!人前人后当杂工,后台角落里学鸡叫、学狗吠、学人说话,心里头那把火烧得滋滋响。硬是凭这股子钻劲儿,从最底下的杂工,混到了能站在台上说话的角儿。这碗表演饭,真是一个汗珠子摔八瓣挣来的老本儿。 五十年代进了上译厂,那更是如鱼得水!他那嗓子像是捏出来的橡皮泥,软的硬的、刁的憨的、洋的土的,没他玩不转的腔调。影迷耳朵里,他的声音早成了外国明星的魂儿!可这么个大宝贝疙瘩,为啥临了走得悄无声息?那年头的事儿,多少有点硌牙。混血儿身份、复杂经历在特定时期就是小辫子,指不定啥时候被揪一把。几十年夹缝里过日子,心气儿怕是早就磨了半截。加上那会儿(80年初)气候乍暖还寒,单位也怕“沾事”,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结果呢?就冷了这位大师的身后名! 邱岳峰的声音留住了,那些角色活了。可这场静悄悄的告别,提醒我们艺术家的尊严,有时候脆弱得像个气泡。
原来母爱如此沉重!2017年,83岁的黄兰将溶解了60粒安眠药的温水端到儿子面前
【7评论】【7点赞】
用户48xxx70
废话连篇